话说扳指的来历 话说扳指的来历扳指又称班指,它形似戒指但比戒指大得多,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以助钩弦开弓的器具。乾隆、嘉庆以后,扳指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功用,完全蜕变为装饰品。“憨得憨”早被人忘却,而玉扳指则成为他们炫耀身份、满足虚荣的道具,不少人为玉扳指,一掷千金。从“憨得憨”到玉扳指所发生的一切,是扳指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玉扳指作为一种装饰品,当然无可厚非,更不能将满清王朝灭亡的责任归罪于它。
乾隆与玉扳指的渊源 乾隆与玉扳指的渊源一整套的玉扳指在拍卖场上出现得并不多。我们可以从他的《御制诗文集》中了解到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解读乾隆皇帝与扳指的历史机缘。诗中乾隆帝将实用的象牙或骨制的扳指与玉扳指做了比较,认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传古”,而玉扳指则是“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高度评价了这阵玉扳指对人的思想所产生的启迪和警示。这成为日后乾隆帝认识评价其他扳指的基调。这套御用玉扳指的包装也非常值得关注。
扳指:从实用、装饰到古董 自乾隆、嘉庆以来,由于战事锐减,扳指的实用性逐渐丧失,而以装饰为主,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其中4件扳指上刻有御题诗,部分还雕有图案,为乾隆55岁至80岁期间所写,见证了乾隆由壮年、中年到老年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