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高

明朝万历年间的“独相” 内阁首辅叶向高生平简介

明朝大臣、政治家,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万历三十六年,朱赓、于慎行先后去世,王锡爵拒绝入阁,李廷机又闭门不理事,阁务仅靠叶向高一人主持达七年之久,时人称其为“独相”。等到日期临近,叶向高请求先整顿福王的仪卫、舟车等仪仗用度,神宗却不予采纳。内侍立即跪着呈上叶向高的奏疏。神宗命令内阁宣布诏书。叶向高扣留皇帝的诏书不宣读,请求今年冬天提前为太后举行寿礼,而让福王如期回封国。

两件小事可以看出,天启皇帝很有人君的肚量,崇祯就做不到

天启皇帝朱由校,少年登基,性好动,被史家称为顽童,又因客、魏专权,迫害忠良,而当杨涟上疏历数魏忠贤罪状时,朱由校竟说「”事事皆朕亲裁,有何疑忌”?一巴掌把杨涟等打入十八层地狱。因此朱由校多被史家至于昏君、糊涂蛋之列。其实,也不尽然。有时他很有雅量,就值得充分肯定。天启二年御史帅众上疏,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天启皇帝阅书后大怒说:「”帅众不许朕呼万岁,无人臣礼”,下令对帅众廷杖并降

从内阁首辅的举步维艰,看晚明朝局的混乱不堪——论叶向高的坚守

但是叶向高却是读懂晚明政治格局不可或缺的人物。在此期间,叶向高竭尽全力,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促使朝廷和国家重新走回正规,却屡屡受挫。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时年25岁。从万历十四年到万历二十年,叶向高父母相继去世,一直在家乡守制。到万历三十五年,内阁补缺,叶向高以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之职入阁参与机要。事实上,叶向高的处境还要艰难。

明熹宗朱由校真的只会做木工吗?事实上他远比弟弟崇祯有眼光

朱由校是明朝历史上第十五位皇帝,因在位期间重用宦官魏忠贤,打压东林党,又因酷爱木工,又被称作「”木匠天子”。朱由校生于万历三十三年,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祖父是长达三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驾崩,继位的明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就因服用红丸去世,年仅十六岁的朱由校登基成为大明天子。朱由校朱由校在位期间正值明末动乱,崛起于黑水白山之间的满洲贵族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不断进犯辽东,在与明朝的战

万历皇帝为什么不让李廷机退休?李廷机为了退休伤透了脑子!

跟着历史新知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万历皇帝是什么样子的?>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将近有50年时间。但万历却因倦于朝政,中间有20多年不在上朝,导致国家运转陷入衰退。或许这跟万历没那么勤政有关,但也说明明朝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退休机制。万历皇帝真正的心头肉是郑贵妃和贵妃之子朱常洵,皇帝一直希望能够立朱常洵为太子,但这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

叶向高为何一边对抗魏忠贤,一边夸赞魏忠贤?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忠贤最忌惮此宰相,而他为何一边对抗魏忠贤,一边夸赞魏忠贤?叶向高每次都会尽力解救这些被魏忠贤陷害的忠臣,因此得罪魏忠贤。这些都是叶向高对魏忠贤的抗争,那么何来夸赞一说呢?叶向高看见之后,认为魏忠贤根基牢固,不是铲除的时机,甚至很有可能己方受损严重。而叶向高因为率群臣对抗叶向高,还曾多次营救东林党人,于是被魏忠贤点为东林党魁,被罢免。

叶向高为什么要取个不雅观的小名来纪念自己的母亲?

但叶向高的这个小名,却是有一番故事。第二年,林氏怀孕,即将要临盆时,刚好赶上海盗登岸抢劫。>数十年后,叶向高登上了首辅之位,每当他回想起这段往事后,便会潸然泪下,他流泪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的母亲。当母亲去世之后,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墓志铭,而他自己,依然用着“厕”这个小名,以纪念自己伟大的母亲。

叶向高做出的成就有哪些 他的个人作品分别有多少

此案兴起后,首辅沈一贯借此机会,打击异己,嫁祸礼部侍郎郭正域,郭正域为此而蒙冤入狱,受尽酷刑,朝野哗然。此时,叶向高在南京任职,他上书沈一贯。叶向高多次提醒皇帝,要尊重各种言论。在叶向高的强烈要求之下最终获得到皇帝应允。作为晚明的文学家,叶向高的创作与思想与同时代的文人追慕时风不同,其一直致力于对台阁体的重新倡导与创作实践,以求台阁体重返兴盛。叶向高对艾儒略的才华甚是钦佩,邀请他到福建传教。

著名政治家 明朝大臣叶向高简介

不久,叶向高被提拔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十一月,叶向高进入朝廷,此时于慎行已经去世,王锡爵坚决推辞不再任职。叶向高提出意见,这才发丧。等到日期临近,叶向高请求先整顿福王的仪卫、舟车等仪仗用度,神宗却不予采纳。刑官大为震惊,要判他死罪。内侍立即跪着呈上叶向高的奏疏。叶向高扣留皇帝的诏书不宣读,请求今年冬天提前为太后举行寿礼,而让福王如期回封国。神宗派太监到叶向高的私人住处,一定要他宣布诏书。

宰相、状元巧答互对

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府,特地看望了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翁正春知道他今夜欲在此留宿,便道: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话中用的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沉思片刻,对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