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

正本清源: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制度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然而,作为一种在宋代文明湮灭之后才兴起的民间曲艺,“包公戏”的故事几乎都是草野文人编造出来的,他们在舞台上重建的宋朝司法情景,完全不符合宋代的司法制度。现在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传统。

吴钩:「 ”包公断案”中的铡刀,不符合历史事实

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中;近代以来,包公案”还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无数中国人都通过「”包公戏”了解古代的司法制度与司法文化;一些学者也以「”包公戏”为样本,煞有介事地分析传统的「”人治司法模式”,反思「”中国传统司法迟迟不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

浅谈北宋的司法制度中,对犯人都有哪些人文关怀

《宋史》:(太宗曰)「”庶政之中,狱讼为切”历朝历代的司法制度之中,宋法应该是其巅峰,它在唐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不少补充和改进,比如提出了「”鞠谳司法”和「”翻异别勘”等至今仍在沿用的制度。而且宋法的特点不仅是严谨,细腻甚至达到了琐碎的地步,而且其人文关怀也是非常突出的,而这和其初期的统治者极度的重视法律是分不开的,比如最上面的那句话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提出的,要求朝廷官员们一定要把「”司法和牢狱”放在

从清代的司法制度入手,来看看清代刑事案严密的逐级审转复核程序

今天宋安之就以清代司法制度下的...审核问题,来说说封建社会的法治如何。在司法制度上,清朝的司法制度并非很多人印象中的那般儿戏,而是有着一套严密的审核体系。第三步是由府上报于省里的最高司法部门按察使司,由按察使司审判。第七步是刑部做出判决以后,上报于三法司,做出最终判决。当然这其中的具体情况比之层层审核的程序还要复杂,诸如刑部属于是三法司之一,可以共同行使最终判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