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攸

司马攸是什么结局?他为什么会被晋武帝害死?

被晋武帝害死的齐王司马攸,他的儿子接管了西晋江山。司马攸身份十分特殊。司马昭的正室王氏生有二子,一为晋武帝司马炎,一为司马攸。这时司马伦派部将管袭为齐王军司,以监视司马冏。执政的司马冏认为司马伦毕竟是宣帝之子,皇室耆老,不宜下狱折辱,于是遣尚书袁敞持节宣诏,废司马伦为庶人,并赐金屑苦酒,司马伦饮酒后,以巾覆面而死。

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简介

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不久司马昭猝死,司马炎继承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30岁,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开国称帝。相煎何急31岁,立司马衷为太子。此时的司马衷已经表现出智力低下的一面,宗室诸王和开国功臣们普遍希望立司马攸为皇太弟。所以司马炎只好以儿子还小,还来得及补救智商为由,硬是立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

司马师司马昭为何没有发生内讧?他俩没时间、没精力、没意愿

个人的观点是,当时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时间、没精力、没意愿去内讧。而且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没时间精力去内讧,内部不稳,外部势力挑衅不断,他们没有那个闲工夫去内斗。相对来说,当时司马师的才能的确是要强于司马昭的,所以司马昭也是愿意听从于自己这个哥哥。

魏篡汉,晋篡魏,晋又匆匆而亡,宿命吗?西晋其实有三次机会不亡

公元316,前赵刘聪攻入长安,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西晋共传4帝,延续50年。但是西晋篡曹魏以后,这三种危机都不突出,应该说还相当平稳。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八十余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导致社会人口急剧减少,大量的土地闲置荒芜。同时,西晋统一全国后,大力鼓励垦荒,努力增加土地面积,废除屯田制,改为占田制,将大量的民屯田给予农民,劳动者农民与第一生产资料土地的矛盾,得到前所未有的化解。

以西晋的党争为案例,解析何为「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圆桌历史——独特分析视角,不一样的历史解读「”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意思是,君子不与人争斗,合群但不结党营私。这句话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大意是君子因共同爱好或志向而合群,但不结党谋取私利。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做损人利己的事。本篇,作者试图通过叙述西晋贾充、荀勖的「”奸佞派”与任恺、庾纯、羊祜的「”忠正派”的争斗事迹,将「”文史”相结

从一代贤王司马攸两次夺嫡失败经过,探寻西晋初年大政崩坏的原因

一、司马炎与司马攸:非常「”亲”兄弟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可能是历史上最特殊的一对「”亲”兄弟。司马炎和司马攸,本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和嫡次子,他们的母亲是司马昭正室王元姬。司马攸自幼聪慧,深受祖父司马懿的喜爱。由于亲大伯司马师无子,在祖父司马懿的主持下,司马攸被过继给了司马师。所以,血缘上,司马炎和司马攸是亲兄弟。而在宗法上,二人是堂兄弟。司马家的霸业,始于司马懿于嘉平元年(249年)发

司马炎明知司马衷智商低于平常人,为什么还要把皇位传给他呢?

司马炎明知自己的嫡次子司马衷智商低于平常人,为什么还要把皇位传给他呢?司马炎司马炎,作为司马昭的嫡长子,原本是板上钉钉的司马家权柄的接班人。司马炎封北平亭侯时已经十六七了。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攸被司马懿选中过继给了大伯,按说司马家的江山由司马师这一支来继承也有合法性。司马师死后,司马攸承袭了舞阳侯的爵位,这个爵位可是从司马懿那里传下来的。

为何最反对伐吴的贾充成了灭吴统帅?解析晋朝灭吴背后的权力斗争

虽说蜀汉是三国政权中第一个被肉体灭亡的,但有趣的是,灭亡他的曹魏政权,却早就已经精神灭亡了。自高平陵政变后,通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经营,曹魏大权尽落入司马家之手。晋王司马昭雄心勃勃,准备三年后就灭吴。他还特意给吴国皇帝孙皓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一统天下的决心。谁曾想到,他这一走,吴国又苟存了十多年。

为什么说司马攸成了皇帝的磨刀石?真相是什么

可怜了司马攸,最后成为了皇帝的磨刀石,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但是为了防止司马攸专权,先皇帝又提拔了其他的大臣,分割权利,以防止专权的事情发生。偏偏当时朝廷重臣贾充还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这位齐王,司马攸麾下相当于在增加了势力,他自然也受到了皇帝的猜疑。只是可怜了一心为国的司马攸成为了皇帝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