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去世 648年10月10日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去世>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是隋唐之际的著名经学家和教育家。曾师从于当时著名经学家刘焯,学成之后,便居家兴办私学,以教书为业。在讲经中,孔颖达又以《礼》、《春秋》和《易》的研究为主,兼及其他各经,在学术界有着较高的水平和声望。唐太宗对孔颖达这一工作十分赞赏,曾诏曰:“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周易 “周易”一名,最早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典籍,《左传》中多次提到“周易”。《周易》、《易传》并称为《易》。西汉尊孔子儒家著作为“经”,《周易》和《易传》被奉为经书之一。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至今。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易经 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