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

夷男凑聘礼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草原上的势力日渐下降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外交手段。夷男的使者献上了马、牛、羊和骆驼,再三请求和亲。此外,还要求释放被扣的唐将契苾何力。>为了迎娶公主,夷男是真下了功夫。马上以聘礼不足为由撕毁婚约,又把新兴公主嫁给了长孙曦。>等到夷男派兵来报复,唐将李绩又出手救援,薛延陀人铩羽而归。>夷男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草原上的势力日渐下降,只好极力弥补和唐朝的关系,朝贡不断。

揭秘:马邑之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以王恢提出此次设伏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王恢最终被迫...谢罪。>马邑之围就这样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用今天的话说,李牧诱歼匈奴是有群众基础的,而马邑之谋根本不具备这个基础。>因此,马邑之谋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因为汉军设伏时考虑不周,而是因为汉匈边境情况复杂,边境汉民之中,根本就没有形成对匈奴群情激愤的群众基础。

汉朝大败匈奴后,为何还要派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

>(二)自愿远嫁匈奴的王昭君>四大美女中,惟有王嫱是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逼迫,她是自愿远嫁匈奴的。>>(杨贵妃)>(三)汉朝第一位和亲公主,一去音讯杳杳>其实,王嫱不是第一个远嫁匈奴的宫廷女子,在她之前就有多位“公主”成为“和亲”主角。秦末楚汉相争时,北方匈奴冒顿单于也在进行统一草原的征战。

马邑诱敌战

汉武帝决心采用聂壹的计策,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李广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聂壹故意逃到匈奴,跟军臣单于说:“我有办法混进马邑,...死那里的官吏,这样可以稳稳当当拿下马邑。”>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赶快带大军追上去,可哪儿再追得上?>汉武帝的诱击战没有成功。

... 玩的一次假和亲,收了聘礼再悔婚,忽悠得人家几乎亡国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外交手段。>不过,在唐太宗...手里,“和亲”还成了一种武器。他借助“先和亲、再悔婚”的手段,推动了草原民族间的攻伐,还间接宣判了一个草原强国——薛延陀汗国的...。夷男的使者献上了马、牛、羊和骆驼,再三请求和亲。此外,还要求释放被扣的唐将契苾何力。马上以聘礼不足为由撕毁婚约,又把新兴公主嫁给了长孙曦。

汉朝第一位和亲公主为什么音讯全无,史书上也没记载?

>>刘邦本来就不是什么君子出身,只要能保住性命和大汉,就相信了娄敬的计策,于是下令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下嫁冒顿单于,后来由于皇后吕雉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最后选择了一位宗室女子,封为公主嫁去匈奴,至于这位公主何名何姓在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那么为什么史书没有记载这第一位和亲匈奴的公主呢?>第一、这不是刘邦的亲生女儿,而只是宗室女子,史官们并不是很在意。

王昭君为何要帮新朝皇帝王莽平息边患?

>(三)帮助新朝皇帝王莽平息边患>出乎意料的是和亲仅仅过了三年,匈奴的首领却因病去世,职位由其长子接任,王昭君因为自己的儿子只有两岁,见丈夫又去世,待在匈奴已是多余,同时也认为自己已完成使命,便向朝廷申请带子回归朝思暮想的故乡。思来想去唯有将王昭君继续留在匈奴,才能保证边疆的安宁。王昭君没有定国之策却有安帮之能,其功劳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汉朝定下的外交政策,被朱元璋改了改,网友评论:最有骨气的王朝

而公主生下的儿子接任单于之位后,变成了汉朝的外孙,外孙也是不会打外祖父的。但朱元璋却将这一政策改了改,让和亲国的女孩反嫁到大明来。>>如今,不少网友对明朝的评价很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是最有骨气的王朝;而对于此政策的做法,网友纷纷表示很霸气,有骨气,这才是中华。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

刘邦定下的2字奇策,却被朱元璋反过来用

汉高祖七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发动叛乱,刘邦不顾刘敬的劝阻,执意统兵32万亲征匈奴,结果被匈奴重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侥幸脱险后,刘邦才意识到,以目前汉朝的国力,显然还无法跟匈奴直接对抗。刘邦一听,这就是护国奇策啊,当即决定送公主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注意到了“和亲”这一奇策的好处,不过他却是倒过来执行的。也就是说,明朝的和亲不是把女子送过去,而是要求对方把女子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