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朝的转折点--朱祁镇的污点 那就是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在九岁登基后,因为年幼不懂事只好信任于身边的宦官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而转折点,就是那场盲目自信却惨败的土木堡之变。我们对父权的权威有着天然的崇拜,在朱祁镇身上也有,因此,他对王振的信任与依赖,是像缺失父亲的小孩,把老师当成依赖对像。明英宗朱祁镇明朝兴起后,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到大漠。明朝称东蒙为鞑靼,西蒙石为瓦剌。
土木堡之变中的瓦剌后来咋样了?后裔很牛,在俄罗斯建立个国家! 熟悉明朝历史的都知道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蒙古瓦剌...也先擒获,倍受侮辱。那么,瓦剌后来咋样了?瓦剌部首领曾经与乃蛮等部联合,反对蒙古部,后来归降成吉思汗。此外,瓦剌部靠着与皇族关系很近,所以发展迅速,实力猛增。脱欢去世后,儿子也先继续做国师。后来,也先与脱脱不花打了起来,结果也先胜利,于是也先自己做了蒙古皇帝,建立瓦剌帝国。
拿破仑说得对!微操弱鸡就别瞎指挥,说说土木堡前的鹞儿岭惨败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土木堡之变前发生在鹞儿岭的两场激战,这两战中吴克忠、朱勇两部战兵3-5万人覆没,导致亲征军损失了大量精锐兵力和大部分骑兵力量,可以说是土木堡之变的关键前奏。需要强调的是,不必格外抬高蒙古军的战斗力。土木堡之变的情况是,明军离居庸已经很近,只要精心提防蒙古军自后方的追击,就能安全进入居庸关。但为何会有吴克忠、朱勇两部在鹞儿岭的惨败呢?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
这锅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要是走紫荆关,能避免土木堡惨败吗? 到了这时候,明英宗才知道自己仓促出兵是多么的鲁莽。《明实录》称王振害怕大军踩坏其家乡蔚州的庄稼,才阻止大军由紫荆关回师。但《宣府镇志》显示王振建议明英宗从紫荆关回师,并没有提到自己家乡的庄稼,那么选择从居庸关回师应当是明英宗自己的决定,甩锅给王振属于为尊者讳。在这种情况下,明英宗感到走山地丘陵较多,不利于蒙古铁骑冲击驰射的宣府一带,入居庸关返回京师,会较为安全。
「 ”土木堡之败”没有阴谋!于谦没有陷害明英宗、王振的权力 在上文「”驳于谦乃‘土木堡败’罪魁论:缘起,英宗被俘退位诏中判定的祸首”,我们看到了「”于谦竟然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这种论调充斥了无厘头、假设。本来对这种观点似乎没必要反驳。但通过李鸿章在1896年巴黎奥运会上唱「”黄梅小调”竟然能获得许多人的宣传,有人竟然将其放入专业书刊的行为看,似乎又有些可以理解。什么神奇的谣言,你若不辩,就可能骗到许多小青年。其实,1896年首届奥运会是在1896
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 北宋「”靖康之耻”,虽说都城汴京沦陷,宋徽宗宋钦宗两位蠢皇帝,外带满朝文武全被人打包抓走,整个汴京城惨遭浩劫,但以实力损失说,北宋最精锐的西军部队依然主力犹存,富庶的东南半壁也在手中。中原大地更是反抗四起,以至于刚拿下汴京的金人,连乘胜追击都顾不上,急火火扶持了傀儡政权就跑了路。可以说,如果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能够正确认清当时的形势,果断整合一切力量,南宋何止能守住半壁江山,光复山河甚至洗雪国耻,
土木堡之变的成因,五军都督府成为了文官集团夺取军权的唯一障碍 一直以来,土木堡之变的成因都被归咎于王振的好大喜功、胡乱指挥,但是也有历史学者认为王振实际上是在替明英宗背锅。如果这种文武平衡的局面能一直保持下去,土木堡之变或许就不会发生,可惜有了两宋文官集团全面掌控帝国军政大权的先例在,明代文官集团并不满足于文武平衡的局面。得益于王骥取得的胜利,文官集团通过在九边重镇设立镇守文官的方式夺取了九边重镇的军权。
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郕王朱祁钰如何一步步登上皇位 一、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郕王主持大局确定战略方针土木堡之役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震惊朝野,要知道明英宗这次御驾亲征,京师几乎全部的高级武将、以及各部重臣都去陪同随驾,结果在乱战之中让蒙古瓦剌...的所剩寥寥,军政各部顿时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 ”靖康之难”与「 ”土木堡之变”给汉民族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在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带领下,攻破宋都城东京(开封),将宋廷宫内财物洗劫一空,俘获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钦宗赵桓(1100-1156年)二帝,掳走皇室宫妃、皇族、各种工匠3000余人,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西蒙古瓦剌部。当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