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

公元485年 北魏推行均田制

北魏太和九年(485)十月,北魏推行均田制。均田制的原则是计丁授田。具体内容是:① *** 授给均田农民露田。②初授田的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③新定居的农民给予园宅田,每三口一亩,奴婢每五口一亩。④地方官吏按品级授给公田,刺史15顷,下至县令、郡丞6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线索】  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三国和两晋。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

什么是均田制?均田制简介

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历代对均田制的评价都是相当正面,但实际实行中始终是容纳了土地私有,并未主观上强行征用当时地主等私有土地,而是将官田分而民用,故有史家评称均田制乃地主经济中的一种折冲。而且均田制实行,先决条件是朝廷需有大量土地掌握在手中。

均田制

均田制与赋役制密切联系。均田令公布后,北魏又制定了新的租调制。均田农户法定的赋役负担,大致与隋同。作用和性质均田令规定的受田数量,指的是应受田的最高限额。一种认为,隋灭陈统一南北后,均田制已推行于江南地区。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关于均田制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说法:①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庸调

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为庸。差科簿租庸调法既以均田制为存在的依据,而均田制自始既未能保证百亩授田,土地买卖之风又使均田制趋于瓦解,加上安史之乱以后的动乱局面,均田制至大历年间已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法遂于德宗建中元年为两税法所代替。

唐太宗为何敢征战四方?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依赖于均田制的成熟

唐太宗...,在位期间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唐朝版图达到了巅峰,他让各民族融洽相处,所以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隋末连年战乱,民生凋零,唐高祖李渊建国为政也不过短短8年时间,唐太宗为何能在大唐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东征西伐,为大唐奠定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基础?这完全依赖于唐初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均田制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