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传说(之四) 灵山传说(之四)韩刺史灵山留衣(续上期)传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史虚己以朝佛为名,奉命亲登灵山寺,把韩愈的手书面呈大颠和尚。他十分珍惜和大颠和尚结下的情谊,便特意再登灵山寺,亲向大颠道别。韩愈离开灵山寺,离开潮州城,奉旨到袁州赴任去了。一千多年来,留衣亭成了灵山寺道迹贤踪的标志,作为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韩愈与高僧大颠友好往来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流传至今。
机锋无限:大颠法师对韩愈 扣齿三声解春秋 大颠法师与韩愈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堕五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韩愈问春秋有多少?
禅宗故事:只一句话就驳倒了韩愈 教化韩愈韩愈是唐代古文大家,因见当时朝廷上下护持佛教,遂以尊儒排佛为己任。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便带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韩愈在旁听了侍着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并说:“幸于侍着口边得个消息!”不久,韩愈再次拜访大颠禅师,彼此论议往返数次,却仍息不下对佛教的鄙视之心。
大颠法师回应韩愈 扣齿三声解春秋 大颠法师与韩愈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堕五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韩愈问春秋有多少?
韩愈造访大颠禅师 韩愈来到潮州,听说大颠禅僧是境内有名的僧人,心想自己既因排佛遭贬,对佛门的有名人物还是见识一下为妙,遂至灵山造访大颠。韩愈无奈,只好又去问大颠。几个月後,韩愈迁为袁州刺史,想到将要和大颠分别,便最後一次登山拜访,并留给大颠两套衣服以作纪念。按照韩愈的说法,他喜欢的只是大颠本人,而不是整个佛教。因为佛教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之制,大颠说昼夜一百八,代表了佛教,而韩愈间的是大颠的年纪,是人的寿数。
印祖故事:因辟佛长婴病苦,革先心出家为僧 印光大师幼承庭训,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一般读书人受辟佛观念的影响是普遍现象。在我国儒家思传统中,辟斥“异端”,不仅由来己久,而且被看作是儒者的天职,认为非此不足以为圣人之徒。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指责佛教是夷狄之一法,提出五帝、商周帝王长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不是事佛的结果。于是信仰佛教,自称为六一居士,时常行文劝善,与佛门高僧来往甚欢,成为当时文坛的佳话。
因辟佛长婴病苦,革先心出家为僧—印光大师故事 印光大师幼承庭训,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我国儒家思传统中,辟斥“异端”,不仅由来己久,而且被看作是儒者的天职,认为非此不足以为圣人之徒。韩愈和欧阳修辟佛是怎么回事呢?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指责佛教是夷狄之一法,提出五帝、商周帝王长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不是事佛的结果。大师的哥哥因为大师常常生病,所以也没有强迫大师学应试的文章②。山上苦寒,烧饭和打扫卫生都是大师自己来做。
韩愈与大颠和尚 有一天,韩愈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韩愈问是谁送来的,家丁说是一个和尚。韩愈仔细看,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不由感到惊奇:我才想抠掉他的牙齿,还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呢?韩愈立刻派人四处寻找和尚。韩愈见了和尚以后,才知道他是名气很大的潮阳灵山寺大颠和尚;和他谈了话后,更知道他是个学问很深的人,急忙向他赔礼道歉。
唐大颠传奇 有很多大颠的传说在潮汕民间广泛流传着……正当众人惊疑之际,大颠已将锡杖拔出,伸手将油瓶对准石眼,奇迹出现了,澄澈的泉水,从石眼汩汩涌出。>大颠禅师在白牛岩上,收徒传法,香火日盛。大颠说完,众佣人欢喜地涌入院内。于是,他慷慨答应了大颠的请求,同意大颠在幽岭山坡上,拓荒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