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

[专家点评] 明“黄花梨六方形南官帽椅”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六方形南官帽椅”这件六方形南官帽椅,座面78×55、座高49、通高83厘米。此椅六足,是南官帽椅中的变体。靠背板三段攒框打槽装板,边框也做出双混面。下段为云纹亮脚。上段透雕云纹,故意将花纹压低,而使火焰似的长尖向上伸展,犀利有力。此椅造型远胜所曾见到的几件六方椅,其可贵在虽是变体,而意趣清新,自然大方,无矫揉造作之弊。这件六方形南官帽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漫话明式官帽椅

漫话明式官帽椅椅子是中国明清古典家具中的精髓,“官帽椅”又是中国传统椅具中最受人喜爱的品种。前者指椅背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都有出头的造型,这种椅子的式样和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相似,所以被称为“四出头官帽椅”。到了五代时期,南唐画家王其翰《勘书图》中所描绘的人物坐椅已和明式官帽椅造型基本一致了。明式“官帽椅”多用各类硬木...,此外榉木、楠木等贵重木料也是普遍使用的材质。

解读:大叶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蒋奇平所研究的对象“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的代表之作。因其靠背最上端的横构件像明代官帽上的双翅,故而得名。该四出头官帽椅采用“黄花梨的接班者”——大叶黄花梨...而成,此木色泽秀润,纹理变幻无穷,华贵中带有素雅之美。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官帽椅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官帽椅这件明黄花梨官帽椅为“美国文艺复兴博物馆”的藏品,,官帽椅是一种有扶手和靠背的椅子,搭脑微微上翘似古代官员带的官帽而得名。如果搭脑和扶手出头,称“四出头官帽椅”,如不出头,即称“南官帽椅”。从审美角度讲,“南官帽椅”没有“四出头官帽椅”大方,南官帽椅似更像小家碧玉。这把椅子做的十分匀称,椅背用料较大,略呈波浪的形状,符合人体脊背的结构,使人有舒适感。

[专家点评] 明末清初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专家点评]明末清初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这只明末清初的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高117.1厘米,宽65.6厘米,深58.6厘米。搭脑两端翘出,两支扶手呈“S”形翘出,故称“四出头”。靠背亦呈“S”形,被横枨分成四部。最上部为透雕盘龙如意纹;下面是浮雕梅花山石图,十分精美;中间有一块透雕嵌板;最下部是传统的卷草纹亮脚,一对“S”形扶手下支撑着的联帮棍为弯曲成弧形。硬度座面,下为卷口,卷口上浮雕卷叶纹。底枨为步步高赶枨。

[专家点评] 明 珐琅镂空三多吉祥纹官帽翅

[专家点评]明珐琅镂空三多吉祥纹官帽翅明珐琅镂空三多吉祥纹官帽翅,长25厘米,宽4厘米,重62克。再细看绿锈蓝光中竟是珐琅镂空模压錾刻的花卉图案——佛手、鲜桃、石榴和梅花。正反面左右两侧4个场面同工同图,对称一色,显示出多福、多寿、多子的“三多”和梅花报春的喜庆吉祥图案,精巧别致。明代只有四品以上官衔的才有如此长条形帽翅。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明黄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座面56×47.5厘米、通高93.2厘米。黄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靠背三段攒成,上段落堂作地,镶透雕龙纹玉片,审系明代腰带玉版,并非为椅而琢。中段平镶黄花梨板,下段镶落堂卷草纹亮脚。三段上、下落堂而中段平镶,是为了适宜倚靠而有此设计的。扶手后部甚高,与搭脑相差无几,形成接近圈椅的特殊造型。这件官帽椅的艺术价值很高,又是保存得较好的明代家具。

金溪这座风景秀丽的古村,竟然出了一位明代的医林状元

在金溪合市镇有一个风景秀美的村庄是人们口中的「”官帽村”同时也是明代医林状元的长眠之地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就是小编今天要介绍的霞澌龚家村村庄概况霞澌龚家村也称「”官帽村”,位于金溪县合市镇,距县城约20公里。该村建于宋开宝年间(968--976年),由资溪茶坑龚家迁于此。目前村中人口不多,多数都是龚姓。村庄规模不大,整体坐北朝南,有青山绿水相伴、村周有良田千顷,村中保存有一口古井、一棵罗汉松、两个

清朝官员们帽子上的红缨,并非用于装饰,到底有什么讲究?

清朝官员的帽子上有不同质量的顶子,此外还有著名的花翎,例如双眼花翎、三眼花翎等等。此外,就是帽子上的红缨。对于红缨的作用,目前有很多说法,一直说法认为用于装饰,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了纪念开国初期的前辈们。众所周知,中原王朝的历代男子都是需要打冠的,各级官员们也不例外。虽然清朝官服在形制上与明朝官服的差异很大,但是基本上沿用了明朝官服上的补子图案,仅仅进行了改良。

皇帝发明一种帽子,只为了避免大臣交头接耳

而传说,这种官帽的发明人,正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为何会发明这种奇形怪状的帽子呢?>>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33岁而已。可没想到,众臣却把他的这种反应当成了软弱,后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每次上朝,总有一些大臣在下面交头接耳、嘀嘀咕咕。赵匡胤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给这些大臣立立规矩。不仅如此,戴上这种长翅帽后,要想交头接耳,就必须歪过头去面对面谈话,否则两个帽子的长翅就会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