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

俭奢相异,果报不同

邓州的花烛全国有名,即使是京城也做不出来,相传它采用的是寇准的制烛技法。杜衍为人却极为清廉俭朴,他当官时从不燃点官府的花烛,往往只点一盏油灯,在摇摇欲灭的微弱灯光下与宾客相对清谈罢了。寇准与杜衍二人都是一代名臣,然而一个奢侈,一个俭朴,竟是如此不同。但是杜衍长寿吉利,寇准晚年有南贬之灾,终于死在南方未能返回京师,这虽然是他的不幸,但也可以作为后世为官的借鉴。

寇准:宋朝最年轻的宰相

太宗皇帝喜欢寇准,朝野皆知,在他的关照下,仅仅十年十年,寇准就从一名小小的知县摇身变为主持朝政的副宰相,成为大宋朝万众瞩目的「”簪花少年”。我们不禁要问,太宗皇帝为何对寇准如此青睐,有人说是因为寇准英俊潇洒,形象出众,也有人说他精明强干,能力超群,然而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一个与宋太宗内心深处的秘密有关,另一个则源于他的特殊嗜好,那么太宗皇帝内心的秘密和特殊嗜好究竟是什

建国四十余年后面临亡国,此人几乎靠一己之力延续北宋国祚百余年

然而,有一人却让北宋朝灭亡推迟了一百多年,这人就是北宋名相寇准。尤其因辽国骑兵的骚扰,北宋在北部边境地带极为被动。寇准认为要处罚那些人。对于这次议和,宋真宗表示只要辽国同意撤兵,北宋方面愿意每年给辽国百万以下的银两。寇准的坚持,无疑将北宋的负担降到最低。1019年,宋真宗去世。从一定程度上讲,寇准为北宋延续国祚一百多年。虽然他的坚持避免了北宋的动荡,但是一人之力依旧无法改变赵宋孱弱的局势。

防人之心不可无

防人之心不可无狮子一心想...死一头大公牛,便想出一个计策,准备害死公牛。这个小人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北宋“五鬼”之一的丁谓,原来曾是寇准门下的一员小吏。李沆曾向寇准指出,选拔干部,需要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已攀住了皇帝高枝的丁谓,对当面说自己坏话的寇准自然恨之入骨,他认为,此时的寇准已经从恩人变成了阻碍自己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了,必须毫不留情地彻底铲除。

寇准

真宗皇帝赞同寇准对形势的分析,接受了寇准的主张,率军北进澶州。真宗把作战指挥权交给了寇准,寇准重用爱国将领,号令严肃,沉着指挥应敌,初战获胜,使辽军的攻势迅速减弱下来。此议泄密,寇准被罢相,改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寇准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

寇母遗画教子

日子虽然过得非常艰辛,但寇母并没有忘记教子的责任,她常常夜里一边纺线织布,一边教小寇准读书。临终之时,寇母将自己亲手画的一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身边的刘妈,并叮嘱说:“日后寇准做了官,等他有错处时,你再将这幅图交给他。”见妈见时机已到,遂趁寇准大过生日之机将遗画交给寇准,希望能对寇准起到教育作用。看罢母亲的遗画,寇准不由想起了他母子当年所受的痛苦,尤为母亲“遗画教子”的良苦用心所感动。

王旦的胸襟

宋真宗时,王旦升迁知枢密院,又至宰相,进封太保。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皇上便告知是王旦一再举荐。寇准非常惭愧,自觉德量不及王旦。临终时,王旦剃去头发,身披缁衣,依照僧例殓葬。

北宋政治家寇准,为什么最后下场那么惨?

自此宋辽休战,寇准可以说功在社稷。宋太宗召集群臣,反思为政得失。宋真宗知道迁都的后果,那只是苟延残喘了。盟约签订后宋辽停战,居功至伟的寇准在民间威望极高,可也因为这样,宋真宗在王钦若的挑唆下开始对寇准不满和疏远。丁谓看中了寇凖的资历,准备拉拢他为年轻的自己撑腰。宋仁宗同意,并给了他们一笔补助。在周遭众人的插手之下,寇凖最终停下了为国效力的脚步,枉死雷州。

宋朝一个厉害的女人!为什么后世评价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据统计,宋朝先后有九位后妃临朝听政,其中有一位还差点做了皇帝。刘娥依然受到皇帝的宠爱,而且在后宫斗争中游刃有余。1012年,宋真宗不顾群臣的反对,毅然立刘娥为皇后。然而这件事情泄露,在刘娥的主导下,寇准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在这一年的六月,刘娥再度施展手段,以丁谓勾结宦官等罪状公之于众,甚至向处死他。后世评价刘娥,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