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

正德瓷辨伪无间道

正德瓷辨伪无间道正德朝景德镇瓷器又开始了大量的烧造,无论在瓷器的器形还是品种上,较明弘治朝更为丰富。正德瓷器多装饰...文人物故事的题材比成化、弘治朝更为广泛。正德青花原料有两种正德朝的青花瓷分为两个时期:正德早期青花与弘治晚期青花相仿,青花色料是采用产自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又叫无名子。以矾红彩书写的正德官窑年款,只见四字款,双行排列,书于五彩瓷的外底。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是咋做到的

在历史时间轴上,5月7日一个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好皇帝”的帝王去世。他的死给后世留下了不少谜团: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做到只娶一个后妃的皇帝、践行一夫一妻制的第一人,也是被史学家评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名君”之一的皇帝(另两位是汉文帝、宋仁宗)。他是谁?又是如何做到一生只娶一个老婆的?让我们穿越到514年前的今天,看看这位伟大皇帝奇特的一生。(明孝宗朱祐樘)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是明孝宗

[专家点评] 明弘治青花人物纹炉

[专家点评]明弘治青花人物纹炉青花瓷是中国别具特色的一种制瓷工艺,它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完整的青花是元代的产物。万历时期虽无嘉靖青花那样浓艳奔放,但国产的青料蓝中微泛灰,也颇有沉静之感。例如这件明代弘治时期青花人物纹炉,直口,筒腹,平底,三足呈兽头状。

[专家点评] 明弘治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

[专家点评]明弘治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明正德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底足)明正德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侧面)明正德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俯视)明正德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足)明正德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细部)明正德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细部)明正德青花“文王求贤”图孔明碗(细部)孔明碗又称诸葛碗,顾名思义即可推想此碗设计者的智慧和它的实际功用。

[网上展馆] 明代弘治瓷器鉴赏

[网上展馆]明代弘治瓷器鉴赏明弘治景德镇窑青花携琴访友纹罐通高14.3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6.6厘米。明弘治景德镇窑青花树石栏杆纹碟高3.5cm口径15cm底径7.5cm明弘治景德镇窑青花松鹿纹盘高3厘米,口径16厘米。明弘治景德镇窑白釉三足鼓式炉高6厘米,口径8.7厘米。明弘治景德镇窑蓝地白花麒麟盖罐到了明代弘治年间,瓷器的发展继续延续成化的特点,不过也有自己的风格。

李东阳的人物评价 李东阳的主要成就

十月,李东阳再次丧妻,继娶的岳氏病亡。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东阳的三女儿出生。十二月二十日,李东阳之父李淳病故,李东阳守制。四月,李东阳的四弟李东溟卒。十二月十五日李东阳以生病为由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八月十三日,李东阳与谢迁同授光禄大夫,勋柱国,皇帝赐李东阳以己身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诰命。皇帝批准刘、谢二人离职,却独留李东阳。十月二十四日,李东阳劝焦芳辞去兼任的吏部尚书职位。

“禁猪令”令明武宗被贻笑数百年,这算是昏君吗?

历史上对明武宗朱厚照的记载,多是一些荒唐丑事,跟他的父亲弘治皇帝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朱厚照生平趣事一:禁猪令。后来只实行了三个月,禁猪令导致所有的祭祀都进行不了,朱厚照在大臣的劝诫下偷偷取消了这个禁令。要知道,乾清宫可是内廷三殿之首。当时听到蒙古小王子在边境生事,朱厚照第一反应是大喜,立即着手亲征事宜。那么明武宗到底算不算昏君呢?所以笔者认为他是一个有能昏君。

臣子让朱佑樘对纳妃,他是怎么回答的?

>其中典型莫过于——>明朝弘治皇帝朱佑樘。>也许是因为他的父亲成化皇帝是痴情种子的缘故,弘治皇帝朱佑樘似乎也继承了这一点。>对弘治皇帝来说,他最大的愿望或许就是生同眠死同穴,与自己的皇后张氏同生共死。>在这之后,御史们偶尔也对弘治皇帝始终不愿纳妃妾的态度感到不满,但他们也不敢再多说什么,毕竟弘治皇帝终究是皇帝,一句话便可以定他们死罪。

北京有块古怪匾额,意义重大却有「 ”错字”,500年来无人指正更改

作为元、明、清三朝都城,北京城内有着大量珍贵古建筑,其中更是蕴藏着许多或耳熟能详或知者甚少的故事,比如民间俗称为「”前门楼子”的正阳门。事实上,正阳门不仅是北京为数不多的现存古城楼,更是昔日的京师九门之首,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其楼高33米,总高42米,高度甚至超过了天安门城楼8.7米,在古代一直是北京的最高建筑。北京正阳门城楼在皇权日益集中的明清两朝,不

明孝宗朱祐樘出生

1470年7月30日一代明君、明孝宗朱祐樘出生>1470年7月30日,一代明君,明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出生。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然而宪宗留给18岁太子朱佑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公元1505年,即大明弘治18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得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