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键

李成栋生平简介

李成栋(?—1649年4月12日),字廷桢,号虎子,陕西(一说山西)人。明末清初军阀。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后随高杰降明,累官至总兵,守徐州。弘光元年(1645年)率部降清,从清军攻江南、福建、广东。以清廷仅授以提督,且受总督佟养甲节制,大为失望。适逢金声桓,王得仁在南昌反...

朱聿键的朱聿键的生平简介_朱聿键的事迹

本名:朱聿键别称:隆武帝、思文皇帝、明绍宗字号:字长寿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出生地:南阳府出生时间:1606年5月4日去世时间:1646年主要成就:开创隆武朝、联合农民军抗清庙号:绍宗皇陵:隆武陵尊号:思文皇帝在位时间:1645年8月18日-1646年10月6日朱聿键的人物介绍朱聿键,字长寿,南明第二位君主,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是唐端王朱硕熿,父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

明朝首席内阁大学士

本人不是学者,不是专家,只是因为还没有看到一本系统全面介绍明朝首辅的文章,所以一时兴起,收集整理这些东西。明孝陵碑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第一部分:内阁初期1、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18年-1424年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5、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535年-1538年第三部分内阁鼎盛时期>37、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

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

鲁王爵位传到朱以海的父亲朱寿镛时,已经是第八代。当时,朱寿镛被嗣封为鲁肃王,而朱以海是他的第五个儿子。而当时在浙江的明朝亲、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自然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惟一人选。南明政权鲁王朱以海铸大明通宝在军事上,虽然鲁监国政权处于抗清前线,却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兵力和财力。驻守在这里的肃虏侯黄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不承认鲁监国的合法性,拒绝朱以海进城。

此人带兵北上勤王,可是事后为什么会被皇帝下令抓起来?

王爷主动请缨,愿意率部进京勤王。他受到这封请求勤王的上疏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老唐王快要离世时,有人迫切想世袭王位,毒死了朱器墭。老唐王去世后,朱聿键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唐王。福山王当场被打死,安阳王也是奄奄一息。朱聿键招兵买马,已是犯了大忌。离开封地,必须征得皇帝同意。同时,崇祯帝改封朱聿键弟弟朱聿鏼为唐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南明朝廷后,实行大赦,将朱聿键释放出狱,并封为南阳王。

王之仁:坚持民族大义,以身殉国

虽因与诸军争地争饷事,为朝臣所侧目,然奋勇抗清,最后以身殉国,留下千古佳话。于是在1645年8月,王之仁、方国安带本部人马攻打杭州。其实未必,前后印证,全面估衡,王之仁所为实是出于对明王朝的忠诚和对明政权抗击清军的厚望,强烈的民族气节使然。王之仁安抚钱肃乐的使者,又答应谢三宾的使者:“十五日至鄞县,共议之。”十五日,王之仁果然率兵前去鄞县,召集诸位乡老,会于演兵场。

朱聿键:虽没能成为光武帝 却也不愧为朱家子孙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为大家带来他虽没能成为光武帝却也不愧为朱家子孙,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崇祯帝大怒,把朱聿键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皇室监狱,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二十天后,朱聿键正式称帝,改元隆武。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起家之地。众人心惊,皆认为征兆不祥。朱聿键虽当了皇帝,也只是一个被军阀摆在台面上的傀儡。赐郑森名成功,时人称之为“国姓爷”。>隆武帝此举,当然是为了笼络郑家。

朱聿键是什么结局?一心恢复大明,奈何最后含恨而终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隆武帝一心恢复大明,内部...掣肘,最后含恨而终的文章,欢迎阅读哦~>1645年五月,南明弘光政权被清军灭亡后,消息传到唐王朱聿键耳朵里,唐王胸怀报国大志,一心想恢复、振兴太祖朱元璋创下的基业,于是在郑鸿逵等人的支持下在福建监国,随后称帝,史称隆武政权。

朱聿键为什么会两次入狱?被爷爷关16年,被皇帝关7年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新知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他两次入狱,被爷爷关16年,被皇帝关7年,出狱后竟然称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但是,由于朱器墭没有什么过错,按照祖宗家法,老唐王并不能贸然废立。朱器墭、朱聿键这一对倒霉的父子,一关竟是十六年。>但是,朱聿键这种行为,在当时来说是不能允许的。朱聿键一呆就是七年多,他的爵位被弟弟朱聿鏼所承袭。>>1644年,京师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以死殉国。

半生监牢铸就他的雄才大略,可惜生不逢时!

>一、半生监牢>和那些从小养尊处优的藩王相比,朱聿键虽然出生在王侯贵族之家,却没有享过几天福。危难之际,地方官陈奇瑜借吊唁朱器墭之机,警告老唐王,废除朱聿键必然引起朝廷的怀疑,甚至怪罪。>好不容易才走出监牢的朱聿键,一时间锋芒毕露。6月初,朱聿键抵达杭州后找到潞王朱常淓,请其任监国,共同抵御清军南下。但遭到了潞王的拒绝。>登基之后的隆武帝,立刻就展现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