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齐

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无声的“外交”战争

>>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无声的“外交”战争>>那年四月朱元璋在与孔克仁等侍臣谈论前代成败之事时这般说道:“当今天下,拥有相当实力的军事集团势力屈指可数,在北方的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弼;在南方就我和东邻张士诚了。尽管张士诚十分狡猾,派了不少间谍上我们这边来侦查,但他管理能力很差,以我方数十万的兵力固守疆土,修明军政,同时委派将帅伺机而行,我想东灭张士诚应该不在话下!”

此人投降后,朱元璋告诉徐达一定要警惕,果然随后就反叛

面临失去后方危险的王保保,只得选择回援太原城与以逸待劳的明军进行决战。朱元璋一边同这两个元将书信联系,一边命令大军快速前进逼迫两人,试图迫使他们投降。徐达认为先易后难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明军损失,所以将目标定为了已是惊弓之鸟的李思齐。当张良臣投降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向徐达指出一定要警惕张良臣:此人有可能反复。见此情景,徐达命明军全力围攻庆阳城,可庆阳城城防坚固,体系完整,不是一时间就能攻破的。

明朝从南到北成功统一中国的秘诀,都在这一次 ... 会议上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此次北伐,开创了由南到北统一中国的先例。在明朝之前,从来没有一个立足东南的政权,能够建立大一统王朝。此前,历代北伐多以失败告终。就在朱元璋北伐之前,给河南、山东等地元军造成重创的红巾军,也因缺乏统一的指挥而被元军各个击破,逐渐走向覆灭。那么,朱元璋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朱元璋的自信,或许与其根据地优越的经济条件不无关系。

历史上王保保为什么要故意羞辱李思齐 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想要招揽元朝将领王保保,便让李思齐前去招降。李思齐到那儿之后,王保保盛情款待,还表示会好好考虑这件事,还专门派遣一支骑兵护送李思齐回去,但等到了边境是士兵突然说他们主帅李思齐一只手臂,李思齐自能照做。李思齐回去后因为伤势过重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保保其实不愿意向朱元璋投降,而且他还故意羞辱李思齐,这究竟是为什么,两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

都说蒙古铁骑天下无敌,但朱元璋靠这三种战术将他们打回原形

朱元璋是一位放过牛、做过和尚的苦孩子,居然把曾经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打回了原形,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98年的统治,同时将丢失了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一并被收回,使中国再次回到了汉族王朝的统治之下。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及他的明朝大军,却能将这些凶悍的蒙古人打得满地找牙,因为朱元璋同样也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图说朱元璋北伐之战:一场寄托汉民族百年心结的复土之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言「”本淮右布衣”。的确,若无元末农民起义,他只能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终老于家。可以说,朱元璋较其他起义首领是幸运的。早期,他本是濠州起义首领帐下的一名普通列兵,但天生的...才华终于使他脱颖而出。瞄准群雄争霸的空档,朱元璋率所部悄然攻破江南第一重镇——集庆(南京)。也就是从攻占集庆开始,朱元璋才真正走上了帝王之路。乱世之时,黄金相对粮食而言一文不值,这也是朱元璋十分明白的一点。

正是北伐大都时,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走弯路兜圈子?

1367年,在这个天翻地覆的转折时刻,身在应天的朱元璋对元朝崩溃前夕的局势洞若观火,毅然决定同时发起南征北伐。在南方,自从陈友谅与张士诚两名劲敌覆没之后,力图控制江淮地区的朱元璋成为南方疆土最大、兵力最强的武装集团的首脑,尽管独霸一方的土皇帝还有不少,但有能耐向他叫板的英雄豪杰基本已经绝了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