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吉

党争亡国:漫谈唐朝的“牛李党争”

 党争亡国:漫谈唐朝的“牛李党争”  从中国历史上讲,党与派这二个字,都是贬义词。《尚书·洪范》有这么一句话:“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党、偏、侧都是贬义词...

牛李党争是什么时候的事?富二代VS穷二代:唐朝牛李党争是咋回事?

据某些历史研究者认为,晚唐的牛李党争是因为李世民“民主”遗风的缺失、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藩镇割据三者互为条件和依托而形成的,因为政治趋于黑暗个人权势就会更加膨胀,此时的朝堂也只能是争权夺利的政治斗牛士的最疯狂竞技场,斗争的结果也只能是加速唐朝的积贫积弱甚至于亡国。当时,士流...

李训简介_李训甘露之变_李训是好人吗_李训,始名仲言

当时,宰相李程与李逢吉不和,李程族人李仍叔故意激怒武昭,称李程曾欲授其官职,但被李逢吉所阻。同时,李训、郑注都是王守澄所引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李训、郑注本是通过王守澄得到提拔,却密谋将其诛杀。时人也对李训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实现国家太平。但是,李训为争夺功劳,却私自改变计划,决定提前发动。宗密欲藏匿李训,被僧徒劝阻。李训无奈,只得逃往凤翔,结果在盩厔被擒获,械送京师。押送者于是将李训杀死。

唐朝甘露之变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唐代文宗大和九年( 835 )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唐代后期,宦官擅权专政达到了极点。文宗即位后,即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八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训为宰相;又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作为京师外援,逐步开始打击宦官。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

唐朝宰相李训,李训人物生平简介

当时,宰相李程与李逢吉不和,李程族人李仍叔故意激怒武昭,称李程曾欲授其官职,但被李逢吉所阻。唐文宗于是以实情相告,李训、郑注慨然应诺。唐文宗担心引起宦官的猜疑,故意将六条《易经》义理诏示百官,表示自己只是以师友对待李训,以此掩人耳目。时人也对李训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实现国家太平。宗密欲藏匿李训,被僧徒劝阻。事后,唐文宗颇悼念李训,屡次对宰相李石、郑覃称赞其才。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农民吗?为什么《悯农》变成了反诗?

为什么《悯农》变成了反诗?>以前小的的时候,老师或者家长想要教育我们珍惜粮食,那一定会提到《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的李绅究竟是什么身份呢?>李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悯农》的?两个人一起携手走到了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感慨万千,于是吟诗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写《悯农》的李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何后世对他褒贬不一?

为何后世对他褒贬不一?李绅和白居易、元稹等人都是好友,不过后人对于李绅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李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比如,对“悯农诗人”李绅的认识。李绅见状,成人之美,把歌妓送给了刘禹锡。那么,李绅为人处世上是不是真的让人有迹可循呢?李元将只好继续自降辈分,反过来把李绅叫叔叔,傲慢的李绅还不乐意,最后,李元将也是个没脸皮的,直接自降为孙子,将李绅当祖宗对待。可见李绅小人得志便猖狂的嘴脸。

唐朝这个微操手一顿操作猛如虎,大唐差点起死回生

大部分中国人提到唐朝前期的牛逼史不说如数家珍,至少也能说个大概,这也难怪,唐朝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跟西方人心中的罗马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但是相应的,唐朝中后期,尤其是到了晚唐的苟延残喘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被选择性无视了,毕竟大家都欺负别人,而不喜欢被别人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