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自认“沽名钓誉” 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因为他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
郑当时门可罗雀 郑当时的历史评价 郑当时生卒年不详,生于陈县,是西汉时期的大臣,为人廉洁奉公、知人善推,得到众人称赞。郑当时>郑当时门可罗雀>汲黯和郑当时是汉朝时的两位贤臣,他们在朝廷时都曾经位列九卿,很受重视。因此司马迁为汲黯、郑庄作传时指出,他们的遭遇正和翟公当时题在门上的话一样。>郑当时的历史评价>班固:“张释之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
不辩而明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不辩自明,一种极好的公关技巧。
雄鸡与鸿雁 汉武帝时,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别叫作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3个人虽然同时在汉武帝手下为臣,但他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汲黯进京供职时,资历已经很深且官职也已经很高了,而当时的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还只不过是个小官,职位低得很。此后,汉武帝对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职也只好原地踏步了。汲黯认为提拔人才一定要论资排辈,反对后来居上,是不可取的。
退让的智慧 有一天,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他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汉武帝十分欣赏公孙弘的退让智慧,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更加尊重他了。退让实际上是一种内敛的态度,一种豁达的品性,一种通透的人生观,是一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更是智者的风范。
汲黯,一个汉武帝见了都头疼的人,藐视所有皇亲国戚 汲黯,武帝一朝奇葩的存在,特立独行,见谁都敢说两句不中听的话。河内郡发生大火,大火连烧千余家,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说话太伤人,汉武帝受不了汉武帝没办法又把他调回中央当官,可汲黯太喜欢直言直语了,搞得大家很没面子。汲黯为人太正经,武帝见了他如果没按规矩穿好衣服带好帽子,都躲着走,不敢见汲黯。
汲黯两次怒斥汉武帝:反对者的意义和作用到底是什么? 元狩二年,匈奴的浑邪王投降汉朝。为了迎接这四万匈奴人,汉朝兴师动众,下令调动两万辆车开往边境,准备将其接回。两万辆车,每辆车上站两个人,刚好站满四万人。但问题是,只有战车还不够,还需要有马匹,然而汉朝...一下子调动不出这么多马,就只好问老百姓买。
为什么汉武帝不直接处死匈奴人呢 揭秘其中真正原因 汉武帝为什么不...光匈奴男人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武帝如果真的把匈奴的男人全...光,让匈奴的女人们全做了边关将士的老婆,那与匈奴号召部众来中原“集体犯罪”没有任何区别,而这并不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