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鉴(若有若无) 释道鉴,姓冯氏,吴郡人。冯生问明,原来就是道鉴和尚,于是二人经常相互往来。不到一年,冯生奉命往东越任县尉,正在准备行装,道鉴前来向他告辞。>“这寺里没有名叫道鉴的。”于是他独自游览寺庙,走到西庑下,忽然看见墙壁上画着一位和尚,与道鉴的面貌毫无二致。>关于道鉴大师的来历还有一说。据说在苏州城西二十多里,有座灵岩山寺,寺中西北庑下画有一位梵僧图像,那就是道鉴大师。以菰蒋叶角包黍米,吴人称为茭粽。
福海(少年佛徒) 福海禅师,字普耀,俗姓杨,是元朝泰安灵岩寺的高僧。福海听罢,不禁心潮汹涌,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禅师的厚望。复庵禅师不久便发现眼前这位前来求学的福海禅师尽管年纪轻轻,实际上却修为颇高,便尽传衣钵,以示青睐。福海禅师借口自己年未及长,学名不着,尽力推辞。>就这样,福海禅师在这高高山颠之上的香山寺,一呆就是十二年,直到元成宗大德丁酉方始离开。福海禅师就只好告别诸位贫苦僧侣,北上大都(今北京)。
道鉴:若有若无 释道鉴,姓冯氏,吴郡人。冯生问明,原来就是道鉴和尚,于是二人经常相互往来。不到一年,冯生奉命往东越任县尉,正在准备行装,道鉴前来向他告辞。“这寺里没有名叫道鉴的。”于是他独自游览寺庙,走到西庑下,忽然看见墙壁上画着一位和尚,与道鉴的面貌毫无二致。冯生稍定一定神,只见墙上道鉴画像旁题道:“冯氏之子,吴郡人。十岁时学佛法,以道行闻名天下,卒年七十八。”关于道鉴大师的来历还有一说。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听说红螺山资福寺是专修净土道场,大师便于26岁辞别师父,独自前往。这年10月入念佛堂念佛,沐浴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光明雨露,大师的净业大有长进。30岁,大师到北京龙泉寺为行堂。31岁,大师住于圆广寺。事情结束后,大师仍然南归,住于法雨寺藏经楼。民国11——15年间,不断增加扩大,又在中华书局印行,题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灵岩寺的小木鱼 灵岩寺的小木鱼在灵岩寺法物流通处我得到一个小木鱼,将它平放在我的手掌上也只有掌心那样大,托在掌心左右端详爱不释手。小山枣在县城王家山野生长着一种小山枣,落叶乔木,小枝成之字形弯曲。7月份王家山的枣树枝梗劲拔,翠叶垂荫,朱实累累。大河、小河在这个县城民间有种昵称把汉江叫大河,小河就是旬河。
[专家点评] 唐李邕 灵岩寺颂并序碑 [专家点评]唐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此为唐李邕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此碑在史书上多有著录,最早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该列有李邕书碑17通。碑文前半部分为序,以散文的形式记叙了灵岩寺自晋法定禅师建寺至唐开元年间立碑时的兴废。体现了李邕行书书法笔力遒劲舒展、险峭爽朗的特点。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人。因官至北海郡太守,故又被称为“李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