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

削发降清后的王铎,抄写唐代李贺的诗,写得这么好

【如您转发或收藏,请点击一下「”关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公元1645年,即清顺治二年,亦即南明弘光元年,这年春节刚过,53岁的官场老将王铎,经过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决定再次向南明皇帝朱由崧提出要告老还乡。王铎自画像53岁的年纪,王铎说要提前退休,可是需要些厚脸皮才能说出口的。此时此刻,清朝已经建立,大明王朝正处于血雨腥风、风雨飘摇之际。国难当头,王铎想的不是去为老朱家卖命,而是要回家。《李贺诗

[专家点评] 明王铎 临王凝之书

[专家点评]明王铎临王凝之书此为明王铎的“临王凝之书”。王铎于阁帖用功甚勤,尤对晋人倍加关注,除二王外,其他书法家亦加以临摹、学习,此临王凝之书,写的十分用心,此帖许多笔画顿挫、提按十分清楚。个别字还是楷法,如“隐”、“安”、“思”等字,可知王铎临此帖时行笔是较缓的,一笔不苟地书写。款书小楷古雅,十分耐看,艺术水准极高。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孟津(今河南)人。

[专家点评] 明王铎 李贺诗(一)

[专家点评]明王铎李贺诗(一)明王铎李贺诗(二)明王铎李贺诗(三)此为王铎的行书“李贺诗”。从这件“李贺诗”看,此言不虚。王铎确实有“独宗羲献”的作品,而这件不是,其欹侧之势出自李北海,迅疾出自米芾,而浑厚明显是法颜真卿。在这件作品中,王铎使用大量的湿墨,造成笔痕涨出,形成块面,与清爽迅疾的笔法形成对比。

[专家点评] 明王铎 草书自作五律之三

[专家点评]明王铎草书自作五律之三此为明王铎的“书法”。此幅整体看去为行书,个别字有草字出现,如“曲”、“随”、“熟”三个字。作品用笔雄迈,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中行最后一“掌”字将整幅作品撑住,更加重了整幅作品的份量,体现了王铎书法的个性和性格。

[专家点评] 明王铎 书法

[专家点评]明王铎书法此为明代王铎的“书法”。纵152厘米,横42厘米。此卷行草作品,笔力苍劲刚健,线条、行笔酣畅,颇有吞吐风云、容纳葱茏之气概。字距紧凑,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字与字之间大小、粗细、疏密、浓淡等变化,都表现的非常到位,显示整幅作品行气贯通自如,有强烈的感染力。因王铎创作活跃于明末清初,故该作又见证着所谓“清代草书第一人”之说。

[专家点评] 明王铎 意临王羲之行草书轴

[专家点评]明王铎意临王羲之行草书轴此为王铎的“意临王羲之行草书轴”。纵横飘忽而奇崛恣肆的行草书轴为王铎意临王羲之书作,书作于1647年,即清顺治四年,此时的王铎已56岁,虽在朝廷身居高位,但其内心是痛苦的。就是在这种失意、空虚、悲哀、颓丧中,他以书法为寄托。从该行草书中,可见其书宗唐、宋诸家,而又大胆创新,藉书法来肆意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王铎,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

[专家点评] 元倪瓒、王铎 杨竹西小像

[专家点评]元倪瓒、王铎杨竹西小像杨竹西小像(细部)杨竹西小像(题跋)王绎是元代画家。《杨竹西小像》由王绎执笔画人物,倪瓒补景。画的是元代松江高士杨竹西。杨竹西目光平视,面带微笑,神情和蔼,颇有长者风范。倪瓒为之补景,以几块小石和一棵疏落的孤松,烘托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更显示了杨竹西在宋亡后,身着野服,不肯趋炎附势的气节和情操。

王铎最落魄时,把最好的行书写给了一个德国人

王铎最落魄的时候,并不是南京城下的投降。王铎落魄是事实,而且没有落魄,他也许根本达不到后来的高度。落魄,让政治上的王铎走向绝路,却让书法上的王铎得以升华。今天看到的这件作品,就是在他最落魄无助的时候,写给一位故人的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