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

明朝翰林院

吴元年(公元1363年)五月,初置翰林国史院,设学士(正三品),侍讲学士(从四品),直学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编修(正八品)。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名翰林院。洪武二年,置学士承旨,正三品,改学士为从三品,并增设待制(从五品),应奉(正七品),典籍(...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故事

杨士奇、杨荣、杨溥,此三人合称“三杨”。杨士奇以此为契机,以布衣的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纂官。“三杨”在他们的熏陶下,迅速成长。此时杨士奇37岁、杨荣31岁、杨溥更是只有29岁,他们正当风华正茂之时,事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大好的前途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为国家效力,一展身手。杨士奇因一再上言为朱高炽辩解,两次牵连入狱。杨士奇能够荐人之长,克人之短,不亏为“三杨”之首。

明朝官职等级

>明朝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明朝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明朝状元大全:明朝状元都有哪些?详细介绍

元大都被攻破后,黄殉国,使黄观更重气节,并渐以博洽多闻声名乡里。殿试《御戎策》,举“天道、福善、祸淫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太祖阅后大喜,遂擢状元,时年二十八,成为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黄观草诏,极陈大义,辞多指斥,并奉诏募兵,率诸郡入援。燕王下令公布文职罪臣,黄观名排第六。待至考毕发榜,浙江举子皆落第,鹤龄独居榜首,时年39岁。

清朝官员等级列表

 清朝官员等级列表  清朝的官制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

明朝翰林院是什么机构,为何士子及第后都要先分配到翰林院工作?

自唐以降,历朝皆设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为天下艺能技术见诏者之所处也”,乃网罗天下各式英才供皇帝之需,后逐渐成为参政、修史的枢要机构。>翰林院>明朝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明英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由此可知,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

杨亿巧对翰林院

宋代翰林学士院壁间,题有一句上联: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李阳,指老子,即春秋时期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聃。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记载,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学士院壁间的题句,就是根据这一传说引发而成的。宋淳化年间,诗人杨亿在任翰林学士时对出了下联。杨亿的下联就是根据这一史实写的。这副对联上下句用典自然,对仗精巧,尤其妙在“生”是“姓”的偏旁,“死”是尸的偏旁。

纪晓岚身为翰林院的一员 换作现在当相当于什么部门呢

纵观纪晓岚的一生,小时候他便被称为神童。>>而纪晓岚的仕途可谓是一片坦荡。在这之后过了几年,由于纪晓岚工作突出,再次升职,拥有了一份在皇帝面前记录生活的工作,相当于皇上的记者。而在之后的武官任用中,皇帝赐予纪晓岚选拔武官的权力。纵观纪晓岚的官职生涯,虽然有很多波动,但总体的趋势是上升的。这也充分证明了纪晓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人。

翰林院

翰林院,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开元二十六年,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本身无秩品。御史台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辽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纂之初,定有凡例21项,对材料的取舍、分类、排比等都有明确规定。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这时毁于大火。乾隆三十八年,清...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副本已散佚2000余卷,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500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散佚,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800卷,缩印精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