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战国 玉虎符 [专家点评]战国玉虎符战国玉虎符长11.8厘米、宽4厘米、厚0.4厘米,重43克。器物作薄扁平卧虎状,两面均浅刻虎纹,耳目嘴鼻纹饰清晰流畅,虎四肢屈卧,尾巴上翘,尾部一扁圆穿。其中一面刻四字篆书铭文:“南郡左二”。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专家点评] 汉 错银铜虎符 [专家点评]汉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背面)汉错银铜虎符,长7.5cm,宽2.7cm。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金属制成,分为两半,内外或有文字以示级别、身份及区域等。使用时双方各执其半,使之相对,两半相合,谓之“符合”,命令为真,反之则伪。虎形符始见于战国,如1975年西安出土秦惠文君时期之“杜”字符。秦汉沿用虎符形制,唯秦符文字多错金,汉符文字多错银。
浅说符节 浅说符节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现知最早的符节是战国时期的,从传世及出土的不同时期符节器物的铭文可以得知,用作征调兵将时传达重要军令者多称之为“符”。以竹为之的符节,由于“鄂君启节”的出土而得到了证实。其后的典章制度中,已有符节一套五和十枚的说法,如“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可见以五和十成套使用的符节制度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建立。
仗义每从屠狗辈,信陵君依赖两名小人物酿就秦军惨败成就不世英名 「”仗义每从屠狗辈”出自明代诗人曹学佺的一幅对联,意思是说,市井之中不乏讲义气的普通民众。而对比到历史人物上,最著名的大概便是樊哙了。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是西汉开国元勋,官居大将军、左丞相。他和刘邦既是连襟,又是哥们,多次舍命相救刘邦。然而刘邦死后,他却助纣为孽支持吕后,坐视刘邦子嗣无故被屠戮,仗义之名打了折扣。但早在战国时期也有一位以忠勇仗义史书留名的市井屠夫,这个人,就是的信陵君的
村庄发现的文物,出土后即轰动全国,两千多年前可调动千军万马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先后有14个政权在此建都,因此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历史地位。陕西文物的考古发掘,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这就是所谓的八百里秦川风光无限,遍地是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咸阳市秦都区沣西乡李家庄村就出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重要文物。经过清理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它是虎符,是在古代能够调动千军万马的重要凭证。
聊聊「 ”金龟婿”的来历:原来是武则天的创意,李商隐发扬光大 作者:陈转丽(武则天)以前,一个女子如果嫁了个有钱有势的夫婿,人们就把这样的女婿称作「”金龟婿”。当然,时代变迁,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今日那些有才华、魄力的女婿,也称作「”金龟婿”,可是,古时可不这样称呼。那么,「”金龟婿”的称呼究竟因何而来?(西安历史博物馆,虎符)一、虎符因何要改为鱼符?要说「”金龟婿”还得从虎符说起。对于虎符,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古装剧看多了,自然知道它的作用。第一种作
国之重器杜虎符:合则四海鼎沸,分则安邦定国 以虎兽为型,呈奔走姿态,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错金铭文共计九行四十字,内容为「”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此为何物?此为虎符。虎符,乃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右符留存帝王之手,左符则在将领之手,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在战国秦汉时期尤为盛行。今日,就跟大家讲讲国之重器杜虎符。不识文物真面目杜
蒙恬和扶苏手握30万精兵,接到赐死诏书为什么不反? 当赵高伪造秦始皇诏令,将蒙恬和扶苏先后赐死时,这两位手握大秦30万精兵的牛人,为什么不反抗呢?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性格刚毅,为人勇武,且有仁义之心,是最有资格、最有胸襟接班成为秦朝第二代皇帝的人。而蒙恬祖上数代都是秦国名将,为秦国的发展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为了让将士拼死作战,战前会用阴损的一招,刘伯温也劝不住 古代的将军需要调动士兵,一般需要虎符作为凭证,所谓「”虎符”一般是用青铜或黄金做成的令牌,因形状类似老虎而得名,一般的虎符都被劈为两半,一半交给将帅,一半由皇帝拿着,只有两块合并起来,持符者才能调兵遣将,这项制度本来是不错,但到了朱元璋手里,他却换了一种玩法。在朱元璋之前,已经有不少将领不依靠虎符调遣士兵了,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他直接篡位登基,所以皇帝为了更好的控制军队,有时会采取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