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

郭嵩焘给朝廷捐款却被革职,格局的大小 决定了人生上限

也正因郭嵩焘才华出众,决定了他人生的下限不会太低。格局太小,限制了自己的人生高度。当时的两广总督毛鸿宾和广东巡抚郭嵩焘两人,向朝廷上表,表示愿意捐出自己的俸禄来补充军费,并且不要朝廷给他们任何奖赏。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十分赞赏郭嵩焘等的行为,请旨“交部从优议叙”,给两人记功。但郭嵩焘却至死不悟,以为左宗棠是眼红他的职位,觉得左宗棠对不起自己。

大清的"汉奸"究竟祸害了谁?

1876年秋天,湖南省省会长沙。大街上却是热火朝天。他们...的,不是官员的贪赃枉法,也不是乡村的民不聊生,而是一个湖南人,这个湖南人即将前往英国,出任大清帝国驻英公使。堂堂天朝上国的封疆大吏,居然要去一个十万八千里之外的蛮夷之国当什么公使,这简直是有辱国体。最关键的是,这个公使还是个湖南人,这岂不是要全体湖南人都为之蒙羞?这个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洋务派代表人物郭嵩焘。

连老家都 ... 的卖国贼,穷极一生盼中国改变,背负 ... 名为中国强大

直到...战争,英军入侵中国时,还有很多中国人卖蔬菜给英军,给英军带路。但家中的不幸袭来,双亲相继去世,郭嵩焘只能回家居丧。英国威胁要用兵,逼满清派官员前往英国道歉,这个差使落到了郭嵩焘头上。郭嵩焘时刻不忘中国的...。1879年,郭嵩焘黯然从英国卸任回国,连他的老家百姓都集体...他,认为他是个通洋的卖国贼。

郭嵩焘与左宗棠交恶:才与位错配的悲剧

十年砍柴公号文史砍柴张集馨说左宗棠给他的信,「”摸之有棱”(《道咸宦海见闻录》),此确是的论。左宗棠对人说话不客气,一则是他恢弘而自信的性格与气势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我以为是在战时状态中,军情火急,说事当越明确越好,委婉温和很可能误事。请以左宗棠于同治四年致其同乡世谊郭嵩焘一封信为例,看他如何对于其有救命之恩的老朋友不客气。且录一段:弟之到浙,除衢州一城,无不贼踞者。既挈全境还之朝廷,而灰烬之余,尚

重臣被污蔑成「 ”汉奸”,临死前留下一句预言,百年后真的应验了

晚清时期虽...不堪,但出现不少国家重臣,这些人一直在为挽救国家努力,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的生价值。让人惋惜的是,国家已经...不堪了,官员也只为自己利益着想,无论这些忠臣们怎么挽救国家,已经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了。就像我们大家知道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这些人一直在为国家奉献,可始终没能成功。

清 ... ... 外交轶闻

清...始终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外国都是「”蛮夷小邦”。在外交上采取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政策。凡外国使节来华,一律作为「”贡使”看待,觐见中国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为特使率二百多人。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赴华谋求通商。来华之后,在拜见乾隆皇帝的礼仪上,清...坚持要行三跪九叩之礼,而马戛尔尼却坚持要用叩见英王的礼仪。后乾隆皇帝看在英使远道几万里前来祝寿的份上,才同

郭嵩焘

郭嵩焘,中国清末外交官。1853年赞助曾国藩出办团练,建立湘军。1858年入京供职,曾上书建议仿造西洋战舰,推求通悉外语人才。同年8月奉诏任出使英国大臣,赴英了结马嘉理案,为中国遣使驻欧之始。1876年12月~1879年1月使外期间,有60万言记述,得出“西洋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的结论。此后未再起用,居乡讲学时仍向朝廷进言,促成中俄伊犁问题交涉改约。

左宗棠郭嵩焘多年好友感情深厚,为什么到最后却差点决裂?

还不知道多年好友左宗棠郭嵩焘,认识多年的两人,因为什么差点决裂了呢的读者,下面历史新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左宗棠与郭嵩焘是多年的好友,左宗棠能做官多亏了郭嵩焘举荐,在政治权力斗争中,郭嵩焘也多次保过左宗棠。>左宗棠急了,对郭嵩焘进行催逼。>左宗棠与郭嵩焘,因为这两件事差点决裂,而个性率直的左宗棠,一生得罪过不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