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长草也不落鸟,西夏王陵埋藏着多少秘密? 西夏王陵——为何不长草,也不落鸟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历代皇帝的寝陵,座落在贺兰山东麓,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生活在贺兰山麓的党项民族以原始部落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而且西夏王陵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为什么唯独这王陵寸草不生呢?
历史上的今天6月20号 明十三陵开始营建 1409年6月20日明十三陵开始营建在607年前的今天,1409年6月20日,明十三陵开始营建。明朝16个皇帝,有13个葬在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建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为孝陵。第二代皇帝朱允炆,在叔侄争夺皇位的战斗中下落不明,没有陵墓。十三陵所在地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当朝皇帝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十三陵布局庄严。
关中访玉拾趣 关中访玉拾趣“皇后之玺”发现始末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方西汉“皇后之玺”,高2厘米,宽2.8厘米,以和田白玉制成,温润晶莹,光泽柔和。班固的《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中对蓝田玉赞美有加。由于长期的摩挲,佛像的膝部和胸部露出了蓝田玉的特征,可以看出这尊佛像是用蓝田玉中不透明的黄绿色玉石雕成的。唐代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移出关中地区,蓝田玉的使用衰落下来。此后的千余年间,蓝田玉逐渐被世人淡忘。
郭先生力主挖掘皇陵,先拿定陵试手的挖掘现场老照片,教训惨痛! 经过数月挖掘,考古队终于找到万历皇帝地宫入口,考古队员正在取砖。地宫中殿,照片中有三个宝座,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不幸的是,1966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考古人员正在万历皇帝棺内提取文物。万历皇帝棺椁打开后的实拍图,其身体早已腐烂,只剩骨架,侧卧曲肢,葬姿奇怪。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纯金皇冠,这个皇冠是由金丝编织起来的。万历皇帝龙袍,发掘时因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
明十三陵 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距京城约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定陵出土文物有多少件?有哪些种类?你知道吗? 【千万不要把定陵博物馆的「”藏品”当真】先了解下定陵,在北京的皇帝陵区,其实明代有一个定陵,清代也有一个定陵,明代的定陵是大明万历帝朱翊钧的陵寝,而清代的定陵是咸丰皇帝奕詝的陵寝,今天的主角则是大明万历的那座,其位置在北京昌平十三陵。当年这座陵寝本来是不准备挖掘,郭沫若和吴晗最开始盯上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结果考古队费了半天劲,一直找不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所以他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定陵地宫,因为地宫有一
郭沫若本是文化名人,为何热衷于挖坟掘墓,梦想是破解秦始皇陵 早年的郭沫若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称「”孔夫子挂腰刀”,写过很多不错的文集,然而解放后,身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却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开棺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刚开始就遭到了大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主要当时国家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就是挖掘成功,也难以对陵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可是当时反对者人微言轻,加上郭沫若的一意孤行,
三兆村,西汉长安的卫星城,打的镇嵩军落荒而逃 汉宣帝陵——杜陵中国古代的皇帝陵旁边,往往有一些村庄。在皇帝的陵墓旁边安排守陵人,这个传统始于西汉。杜陵一号陪葬坑出土陶俑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守陵人的身份很高贵。
历史上的今天6月20日 明十三陵开始营建 1409年6月20日明十三陵开始营建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自永乐7年即1409年6月20日修建“长陵”始,到清顺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时间长达200余年。明朝16个皇帝,有13个葬在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建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为孝陵。十三陵所在地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当朝皇帝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十三陵布局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