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以茶代酒”的历史故事 孙皓规定:东吴凡是2000石以上的官员,家中有女儿要上报。“以茶代酒”故事与他有关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孙权时期的韦昭简介 韦昭(韦曜)后裔 孙权时期的韦昭简介>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韦曜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后世《三国志》多取材其《吴书》。264年,孙休去世,孙皓即位,韦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后为孙皓所害,时年七十岁。>韦昭(韦曜)后裔>历史记载韦昭有一个儿子名叫韦隆,生平事迹没有过多记载。
韦曜以茶代酒的故事 韦曜是怎么死的 韦曜好学勤勉,在文学、史学上颇有成就,作为一个文人他不善饮酒,留下了“以茶代酒”的故事,可惜的是他也因酒而丧命。韦曜以茶代酒韦曜是怎么死的以茶代酒>以茶代酒表示那些不胜酒力者又难却盛情,只好用茶来代替酒的行为,出自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而韦曜的酒量也就2升,原本孙皓对他格外照顾,常减少他的酒数,或者暗中赐他茶水代替酒,以茶代酒就是这么来的。最终42岁的孙皓死于洛阳,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了。
韦曜和韦昭是同一个人吗 对韦曜的评价 韦曜韦曜是我国历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他主持编撰的《吴书》为《三国志》提供了素材。韦曜和韦昭是同一个人吗>韦曜本名韦昭,《三国志》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而将其更名为曜。>据后代学者考证,可能韦昭本身就有一个别名,叫做韦曜,而《三国志》借用的可能正是这个别名。>对韦曜的评价>陈寿:“韦曜笃学好古,博见群籍,有记述之才。”
“以茶代酒”典出之处,悲惨的历史故事! 孙皓规定,群臣无论酒量大小,统统得喝下七升。孙皓很照顾韦曜,常暗中命人用粗茶代酒。因为韦曜原本是孙皓老爸南阳王孙和的师父,因这层特殊关系,孙皓才格外开恩,让韦曜以茶代酒,缓解不胜酒力的尴尬。耿直的韦曜认为长此以往“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劝孙皓要有所收敛,避免引发众怒。>孙皓虽因贪酒而误国,却也留下来“以茶代酒”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