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六种病是吃出来的 据介绍,目前已知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种之多,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余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寄生虫主要是华枝睪吸虫和阿米巴原虫,感染后可分别引起肝吸虫病和阿米巴痢疾。1996年,日本发生了一起因埃希菌属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受感染人数超过6300名学生,其中2人死亡,这是有史以来由该菌引起的最大爆发流行。
国庆长假聚会要注意膳食健康 秋季温差大,食物容易变质,食源性疾病高发,国庆长假市民聚餐机会增多,更要小心“病从口入”。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饮食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和中毒。市疾控中心提醒以下几种情况最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不要吃家庭自制的醃制食品;不买散装食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家有肠道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我们要在摄取食物营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健康营养的吸取。十一长假,不要乱吃哦。
秋季疾病多发医生:管好嘴巴远离食源性疾患 而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大约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也有250多种,在这些致病因子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余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导致肠道疾病的致病菌大约有10种,这些致病菌也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病因素,人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
上海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九月谨防食源性疾病 上海市疾控中心在昨天发布的疾病预报中提醒市民:本市九月仍处于肠道传染病好发季节,应注意对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预防。各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应落实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管理,防止污染食品引起食源性菌痢暴发,幼托机构应加强晨间检查,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9月小心食源性疾病 日前备受关注的“结石奶粉”事件再一次敲响了食物安全的警钟,提醒大家关注的无疑是这类与食物密切相关的食源性疾病。在9月,正值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今年又恰遇学校开学以及教师节、中秋节,吃吃喝喝不停,尤其值得重视。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令人关注的是,食源性疾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及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为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购物时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一个术语,用来描述我们为防止不洁饮食所致疾病而采取的行动。购物与食品安全食物零售商,如超市,保持和执行着严格的食物安全标准,从而保证你可以经常买到最好的食物。购物是你行使责任的第一阶段。购物时应该注意什么所有食物零售者和食品生产者都有责任为你提供安全的食品。食品零售商堆放食物时绝不要超过这个限度,否则有可能将食品的包装压破,细菌入侵而造成污染。绝对不要购买不合格储存的产品。
节日期间要防止食源性疾病 沈阳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近日发出《健康提示》,节日期间要防止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性、动植物、毒素、化学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尤为常见。沈阳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提示》中说,在预防措施上,节日期间人们在选购食品时更应注意检查外包装上保质期限、保存条件等内容,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食品。
6月防病提示:谨防病从口入 6月全国各地进入夏季、又值南方梅雨季节,阴雨天数明显增加,气温显著升高,空气闷热,潮湿、不仅适宜肠道致病菌生长繁殖,而且也适合霉菌生长,所以在吃的事情上要特别注意,谨防病从口入。③一旦出现类似感染性腹泻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8月健康提醒 | 谨慎这些疾病 重点风险提示预防中暑登革热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霍乱高温中暑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目前,本市登革热病例除去年1例本地病例外,其他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来源地为南美洲或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近期南美洲登革热疫情高发。8月本市处于蚊媒活跃期,不排除输入病例和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