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打过日军,当过 ... ,晚年捐出3个亿,却一生清贫 1936年,年仅14岁的吴南生加入华南抗日义勇军,成为潮汕地区最早的抗日老战士之一。图为:《群峰晴雪图》1978年初,北京荣宝斋的一位老朋友打...告诉吴老,琉璃厂新发现了一张古画,看上去有些年份让他赶紧过来看下。经过鉴定,二位专家告诉吴老,这幅画是南宋马和之的传世之作,而此图所用的“马蝗描画法”已经失传,这是一件难得的国宝。2018年4月,吴老在广州逝世,享年96岁。
禹之鼎的艺术成就 禹之鼎的艺术成就禹之鼎(1647~?1.广采博取转益多师关于禹之鼎的传统师承,画史仅简略记载:“幼师蓝瑛,后出入宋元诸家,遂成一家法。”禹之鼎还追学元人之法,期间最倾心的是王蒙。禹之鼎的肖像画,既受曾鲸影响,又不为其所囿,显示出多种面貌。禹之鼎的肖像画,在当时盛行文人山水、花鸟的社会风气下,虽未能蔚成一派,但杰出的艺术成就还是得到了世人的公认,画史谓其“工善写照,一时称绝”诚非虚誉。
宋画如小令 宋画如小令平生最喜欢看宋人画的山水,总觉得看宋画如读小令,很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精神。宋人的小幅花鸟是词,也是小令,诸如一些无款的枇杷小鸟、荷、桃花等,不仅极尽视感之美,更体现着宋人在词章布局与词意上的精致安排。米氏父子、李成、夏圭、马远、马和之以及一些有名和佚名的宋人画家,他们的画是植根、生发于宋词的境界与意绪中的。
[专家点评] 南宋马和之 清泉鸣鹤图 [专家点评]南宋马和之清泉鸣鹤图南宋马和之的“清泉鸣鹤图”,纸本水墨,纵30厘米、横48.7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山谷幽静、溪水长流的山水间,一鹤隐于其间,抬头仰望,高空处一鹤飞翔,画面境界清远空灵,观之让人不染尘俗,志存高远。马和之,南宋高宗、孝宗时人,高宗绍兴年间进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马和之善画人物、山水,深受高宗、孝宗器重。因他人物画受吴道子、李公麟影响,时人称其为“小吴生”。
[专家点评] 南宋马和之 月色秋声图页 [专家点评]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页此为南宋马和之的“月色秋声图页”。人物、坡石、树木色线即是“柳叶描”笔法。马和之的画法在南宋独树一帜,不仅在技法上,意境上亦是如此。马和之,钱塘人。他善画山水、人物,据记载说其师法吴道子画法,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孝宗曾写毛诗三百篇,令马和之绘图,颇合旨意。他的画法特点,世称他自创“柳叶描”,用笔自由简疏,流畅飘动。他画山水,专写平远之景,很少有山头峰峦。
「南宋 ·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中的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南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绢本设色作者:马和之规格:纵26.4厘米*横823.8厘米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孝”占有重要地位。两宋时期也不乏有关于孝道的绘画作品。其中,在大部分表现男性孝道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女性之孝。《女孝经》题材绘画起源于五代末期,流行于宋朝。现流传于世的绘画作品只有三件,一个是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女孝经图》长卷(见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