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864年,在渤海发生了一起外交事件,一艘丹麦渔船被普鲁士扣押。...衙门从《万国公法》中找到了处理此事件的法理依据,中国领海内中国是有权执法的。第二年,又从各省征集了6000万斤粮食,赈济日本水灾。于是,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签订了许多国际条约,期望满清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清朝从天朝上国的迷梦,到真正认识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有一个过程的。列强用枪炮让清 ... 认识到这个世界已经变样,还守着儒教的大义,已经不行了。第二次 ... 战争后,清朝一边开启洋务运动,一边开始寻求与外国人打交道的 ... 。
大清不是完全没有人睁眼看世界,早在1841年就有魏源写了一套《海国图志》,详细介绍了海外各个国家。但没有影响朝廷的重视。直到一个美国人,撰写了一本《万国公法》,清 ... 终于搞明白了什么叫做外交。
《万国公法》是美国学者惠顿撰写的,由美国传教士威廉·马丁翻译。这位传教士有个中文名字叫丁韪良,他为中美谈判做翻译时,发现清朝官员对国际法几乎一无所知。于是把这本书翻译成汉文,介绍给清 ... 。
丁韪良对中国还是很有感情的,传教期间发明过一套拼音,能让小朋友在几天内就学会汉语发音,教学效率比传统的私塾高得多。他把《万国公法》带进中国,总体上还是出于方便各国与中国交往,客观上也起到了让中国人用国际法维护自己权益的作用。
相比欧洲列强,那时候的美国人还是比较淳朴的。当法国代办得知《万国公法》后,大 ... 丁韪良把国际法告诉给中国人,以后就不能胡乱开价了。这跟现在的中国人加入某些国际组织,并取得优势后,西方人总想改变规则,限制中国人的想法是一样的。
1864年,在渤海发生了一起外交事件,一艘丹麦渔船被普鲁士扣押。 ... 衙门从《万国公法》中找到了处理此事件的法理依据,中国领海内中国是有权执法的。然后要求普鲁士释放丹麦渔船,普鲁士理屈只好照办。
有了这次的胜利,清 ... 把《万国公法》当成了宝贝,以后一有外交事务,就在上面找条款。 ... 衙门这下变成清 ... 里,最具有法治精神的部门。也正是从《万国公法》中,中国人开始认识到领事裁判权是不合国际法的,国家的 ... 范围就是炮弹所能射到的地方等等。
即使是慈禧发动义和团,对列强宣战,也是因为从《万国公法》找到法理依据。被欺负的国家,如果无处伸冤,可以用武力抵抗的。慈禧认为,大清被列强欺负惨了,所以用武力反抗是正当的。只是她没搞明白,国际法很多时候只是列强的遮羞布,武力才是他们真正的信仰。
懂了点国际法和国际事务后,清 ... 也想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改善一下自己的形象,对外捐款便是个好办法。1906年,日本发生自然灾害,清 ... 筹集了1000万斤大米,捐给日本灾民。第二年,又从各省征集了6000万斤粮食,赈济日本水灾。
清 ... 对外捐助也许是好意,但选的对象有问题。日本十年前才打赢甲午战争,索要了2.3亿白银(换算人民币约两百亿左右)。中国人正恨得牙痒痒的,这时候还给他们捐粮食,这不是资敌吗。中国人自己粮食还不够吃,国内到处有饥民,捐给小日本却有这么多,招人唾 ... 也是正常的。
1908年,意大利又发生地震,死了15万人,清 ... 捐5万两白银给意大利。这回的非议少了很多,意大利在列强中算弱的,没怎么欺负过中国,这一回死了很多人,捐助一点也是应该的。
清 ... 越来地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国,而是国际社会的一员。于是,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签订了许多国际条约,期望满清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是,清 ... 对国际法的学习,仍然只注重于“器”的层面,想用国际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对真正主宰当时国际政治的地缘政治,缺乏必要的认识,连李鸿章这样的外交高手,也只是有点模糊的概念。
反观日本人,对西方世界了解得相对更加透彻。日本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更多地是巧妙地借助了欧洲国家对俄国的防范。日本把自己打造成遏制俄国扩张的前线,从而赢得了英国的鼎力相助。
日本由此获得了西方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及默许日本在 ... 和中国的扩张。甲午战争时,日本的军费是靠英国人帮他卖债券才撑到最后的。有专家认为,如果清 ... 坚持不投降,日本 ... 很有可能会先破产,战争都打不下去,清 ... 有很大可能不战而胜。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