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而且,和陆地作战、空中对抗相比,大规模登陆作战所需的资源也是非常多的。而且,和中国相比,美军对登陆作战的研究似乎也更加细致,其相关的体系已经形成。因此来说,大规模登陆作战,敌方大型港口是很难为己方所用的。也就是说,现今的两栖登陆装甲车族、坦克登陆舰、船坞登陆舰和两栖攻击舰都不可能满足大规模登陆装备运送需求的,想要获得大规模登陆作战的成功,就必须具备装备由海到陆的快速运送能力。

利刃/CX (美军于近期使用"海上列车"的改进型海军驳运系统(INLS)进行了训练)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作战类型当中,大规模登陆作战是难度最高的,即便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成功的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在参与者眼里也是最惨烈的战斗。艾森豪威尔就曾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儿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甚至要通过这个地区也极为困难。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 而且,和陆地作战、空中对抗相比,大规模登陆作战所需的资源也是非常多的。 面对如此难度的作战样式,充足的准备自然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在面对完整建制、长期准备反登陆作战的对手之时,再多的准备都是不为过的。以盟军二战时期诺曼底登陆作战为例,在诺曼底登陆作战对阵双方,在登陆行动开始一个月后,盟军投入兵力达到145.2万人,当时的德军防守部队也投入了38万人,即便如此,单是美英法三国就付出了5万多人阵亡的代价,受伤和失踪人数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当时的盟军相比于德军防守部队还是有极大优势的,各种准备也非常齐全。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大规模登陆作战的难度系数,想要进行一次成功的大规模登陆作战,充足的准备至关重要,对于需要应对现今世界最高难度登陆作战需求的中国军队来说,也同样如此。 我军已经为登陆作战准备许久,但是一些细节尚需弥补 众所周知,大规模登陆作战对我军非常重要,而和二战时期诺曼底登陆对阵双方相比,我军和对手的力量对比也基本相当。 (海军驳运系统是陆战主力装备由海到陆的关键设备) 在诺曼底登陆作战时期,当时的盟军虽然也拥有众多的优势,比如人数优势,后勤优势等等,但是,德军防守方的先天优势也是不可替代的,即便在整体能力略有不及的情况下,防守方也能给对手造成较大的伤亡。而和盟军/德军相比,我军假定登陆/反登陆的力量对比也基本相似,我军优势更大,但是防守方也有先天优势。 早在解放初期,我军就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但是,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由于从未进行过类似样式的作战,我军的登陆作战在当时也收获不少的教训。受此影响,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我军开始对登陆作战所有的要素和条件进行恶补。从登陆作战经验战法、到相关的登陆作战理论、再到具体的装备,我军都为可能的大规模登陆作战准备了很多东西。进入近几年,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垂直登陆必须的船坞登陆舰相继服役,直通甲板大型两栖攻击舰也已开工。在抢滩登陆装备、物资运送方面,我军的072系列坦克登陆舰也已经形成规模。 但是,在由海到陆的连接性驳运系统发展方面,我军的进步似乎并不是太明显。 作为二战时期诺曼底登陆的最重要参与方,美国军队对登陆作战的细节研究就很值得学习。在相关的装备发展方面,美军的由海到陆连接性驳运系统就很值得研究,在近日,美军就使用通常被称为"海上列车"的改进型海军驳运系统(INLS)进行了训练。 而且,和中国相比,美军对登陆作战的研究似乎也更加细致,其相关的体系已经形成。 (借助海军驳运系统,所有的海滩都可以是港口) 大规模登陆作战,由海到陆最后一步非常关键 和小规模突击型登陆作战相比,大规模登陆作战所需的要素更多,登陆成功后后续力量的跟进能力就非常重要。我军在解放初期的登陆作战中之所以未能取得想要的战果,后续兵力和装备未能尽快跟上就是最主要原因,而在这方面,美军明显更有经验。 在诺曼底登陆作战开始前,美军就认识到,想要成功登陆,站稳脚跟并持续扩大战果,直到完全取得登陆作战胜利,登陆作战力量的后续跟进就非常关键。这些后续的跟进除了后勤物资的大量运送之外,作战装备和附属人员的大规模持续运送是最主要内容。但是,这样大规模的物资、装备、人员运送明显需要大型港口的支持,否则很多的装备都不可能上岸。只是,大型港口在登陆作战中明显也是很难获取的。 众所周知,在现代战争中,任何的大规模 ... 集结和准备消息都是很难完全控制的,反登陆一方也必然会获得一些对方的信息。受此影响,为了获得反登陆作战的成功,防守一方也势必会对港口设施加强防范,在必要时候甚至会主动摧毁这些设施,避免为敌方所用。而且,在现代登陆作战中,抢滩登陆也往往不会选择在拥有大型港口的地区,毕竟港口所在地都属于城市,而城市大规模作战的难度也非常大,也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时间在现代战争中也是非常敏感的,登陆一方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因此来说,大规模登陆作战,敌方大型港口是很难为己方所用的。 (诺曼底登陆盟军的"桑树"人工港项目就是为了解决大规模登陆由海到陆的步骤) 现今常用的两栖登陆船舶,包括船坞登陆舰和两栖攻击舰,能够搭载的重型装备数量、尤其是陆战专用装备都很有限,一般都搭载两栖突击车族。可是,两栖突击作战装甲车族火力无论多么强大,也是不可能和陆地作战专用装甲车辆相比的。以我军05系列两栖突击车为例,作为现今世界最先进的两栖突击车族,05系列车族的海上突击速度在现今的世界、所有的同类装备中都没有对手,在火力方面,05系列车族中的105毫米突击炮版本和30毫米突击车版本火力都很强大,国产105毫米突击炮甚至能够有效摧毁中轻型坦克。但是,在防护能力方面,05系列和世界所有的同类产品都很脆弱,根本不可能和陆军装甲战车相抗衡,其在陆地上的推进速度也是低于专用陆战装备的。 在大型登陆舰船之外,坦克登陆舰是有能力将物资和陆地作战专用装备、由海上直接投送到陆地的,国产072系列坦克登陆艇最新改进型就能够一次性将10多辆主战坦克投送到滩头,在超载情况下,该系列登陆舰甚至可以装载转运2000吨物资和装备。但是,根据诺曼底登陆作战的经验,一旦己方与登陆作战地点的距离较长,坦克登陆舰就很难完全支撑大规模后续部队的装备运送,往返所需时间根本来不及。 也就是说,现今的两栖登陆装甲车族、坦克登陆舰、船坞登陆舰和两栖攻击舰都不可能满足大规模登陆装备运送需求的,想要获得大规模登陆作战的成功,就必须具备装备由海到陆的快速运送能力。而在这个能力建设方面,现今的美军最有经验。 美军对由海到陆的研究应用更为细致,装备也更加专业 和中国相比,美军并没有迫切的大规模登陆作战需求,但是,对于大规模登陆作战,美军仍然很重视,在由海到陆连接性装备研发方面,美军就很积极。 (两栖战车火力如何强大,防御能力都很脆弱,根本不可能和陆军装甲对战) 早在诺曼底登陆时期,美军就认识到大规模登陆突击作战中后续力量、装备投送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盟军当时登陆作战装备在支撑这个任务时的不足,而为此,盟军在当时也拿出了"桑树"人工港项目,并在盟军的登陆作战后续力量、装备投送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桑树"人工港由内防波堤、外防波堤、通向岸边的浮动舟桥和数个浮动码头组成,设置在距离滩头1海里的5.5米等深线上,形成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较完整防波水域,可供7艘大型舰船,20艘近海用船舶,400多艘拖船、1000艘小艇停泊。而设置在该人工港内的多条舟桥通道则可以让吃水较浅的船舶、坦克登陆舰和登陆艇很方便的向滩头运送后续装备和物资"。 在美军的"桑树A"人工港上,车辆装载速度可以达到38分钟78辆的高水平,每艘坦克登陆舰的卸载时间从"坐滩法"所需的10-12个小时,直接降低到1小时。英军"桑树B"人工港的物资装备卸载速度在开战初期就达到600吨/天的高水平,在成熟以后的速度则达到1500吨/天的水平。而对此,负责人工港项目的英国将领就回忆称,"在登陆作战尚未决定胜负的情况下,正是"桑树"人工港挽救了危局"。美军艾森豪威尔也表示,"就算"桑树"在登陆中只有15%的价值,那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15%,在登陆初期盟军没有大型港口的情况下,人工港对于解决初期物资上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战诺曼底登陆,我军解放初期的登陆作战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也是经验,大规模登陆作战,再多的准备都是不为过的) 当然了,"桑树"人工港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美军的"桑树A"人工港就因为风暴完全毁坏,最后被迫放弃。英军的"桑树B"则由于海底礁石的保护损失较小,使用了10个月。而根据相关的信息,单是英国的"桑树B"人工港就帮助了250万盟军、50万部车辆、400万吨物资成功登陆,其价值非常巨大。 针对"桑树"人工港暴露的一些问题,美军在战后也对相关的设计进行了修改。美军近几年发展的移动登陆平台舰和不断改进的海军驳运系统的配合性应用,就解决了"桑树"人工港的一些不足。和"桑树"人工港相比,借助吨位超过8万吨的移动平台舰,美军的登陆作战力量可以更快速的部署到位,可以更好的避免海况变化导致的损毁。 美军相关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面对世界最高难度的登陆作战需求,我军明显需要尽快考虑由海到陆、大规模物资装备快速运送平台的问题。而且,和当年的德军相比,我军可能的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对手,整体能力明显也更强一些,准备时间也更长,我军需要控制的地域面积和时间要求条件也更加严苛。 同时,和当年的盟军即便失败也可以再来一次不同,我军可能的大规模登陆作战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因此来说,为了我军的最现实作战需求,再多的准备,再细致的准备、再完善的准备都是不过分的,美军的移动登陆平台舰、海军驳运系统思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 ... 。
本文标签:美军诺曼底登陆陆军武器港口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