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三国外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许多可以境鉴的历史经验。本文对《三国演义》五十七回诸葛亮柴桑口之行的分析,透视了当时的外交特征及作用,同时也对个人在外文中的作用进行了评述。关键词:诸葛亮柴桑口吊丧三四外交诸葛亮到柴桑口为周瑜吊丧,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舞台上,还是在罗贯中的...
三国外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许多可以境鉴的历史经验。本文对《三国演义》五十七回诸葛亮柴桑口之行的分析,透视了当时的外交特征及作用,同时也对个人在外文中的作用进行了评述。关键词:诸葛亮柴桑口吊丧三四外交诸葛亮到柴桑口为周瑜吊丧,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舞台上,还是在罗贯中的笔下,都不是浓墨重采的一笔,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严肃的志书只字未提,洋洋洒洒的小说只半回的篇幅,电视剧的分量稍微重一些。三国时期,各个军阀之间既是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为生存和兼并扩张的政治斗争,重要人物的行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感情,而是客观形势的需要。诸葛亮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物,决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为蜀国争取利益和建树自己的形象。柴桑口之行,诸葛亮的目的是完全达到了。一、政治上的大局和大度汉室天下是刘氏天下,无论刘备怎样偏安一隅,在当时和后人看来,都是正统的。刘备凭借这种思想基础以人和而至三分天下。诸葛亮柴桑口之行是这种思想的贯彻和具体体现。诸葛亮识破周瑜“明取西川,暗夺荆州”的假途灭虢之计,气死了周瑜。这样尖锐而激烈的斗争,却被诸葛亮说成是“从此天下,更无知音”,乃至吴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
鲁肃也认为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为缓和和避免周瑜死后产生新的矛盾铺平了道路和扫清障碍。同时,诸葛亮又一次宣传了自己“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的政治主张,间接地批评了吴政权当局灭刘的做法,争取了同盟军,平缓了因周瑜之死所带来的敌对情绪和矛盾激化。这种效应是在军事上和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二、军事实力后盾和保障周瑜之死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在小说家的笔下是被孔明气死的,三气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在军事上蜀吴两家有联合有对抗,联合是为了对付曹操,对抗是为了自己的格局。诸葛亮利用周瑜的弱点,使周瑜在对刘备的军事行动上受到很大的挫折,致使周瑜身亡。在这种对方军事严重失利的情况下,诸葛亮前往柴桑口,显然是居高临下,处危不惊,尽管在外人看来是深入龙潭虎穴。当时的蜀国尚未立国,刘备还处在积蓄力量阶段,充分运用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而不是军事行动的直接介入和对抗,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和理智的行为,就是在当今世界的外交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历史借鉴。三、外交上的战略思考和举措孙、刘两家在抗曹的问题上,虽然是以联合为主,但是各自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刘备当时势单力弱,在皇室宗亲的幌子下,网络和兼并一些比自己更弱小的军政实体和利用孙权的力量付曹操,以保存自己。
虽然孙权也希望在对付曹操的过程中削弱刘备的力量和乘机消灭刘备,从而减少对自己的威胁,但在战略上是耀武扬威多于外交斡旋,加之以鲁肃为首的吴方外交官不仅软弱而且私通刘备,多次为刘备诸葛亮排忧解难和推荐人才。这种局面为诸葛亮充分利用外交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因此诸葛亮到柴桑口吊丧和鲁肃到襄阳吊丧(四十一回)都是外交行动,而且是同一内容,但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鲁肃的行动只不过为了一个具体的情报,探听虚实而已。而诸葛亮是以怀柔外交的形式达到战略上的目的,并且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