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这个世界上风险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改革,原因很简单,改革的本质是重新分蛋糕。

这个世界上风险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改革,原因很简单,改革的本质是重新分蛋糕。而一般来说嘴里嚼着蛋糕的人,是没有可能它吐出来的,不但不吐,就算是 ... 变质了也要在自己的碗里,所以才有那句话叫「 ”断人财路, ... 人父母”。而敢于去改革的人,一般来说也只有两种下场,一种是改革不成死,一种是改革成功后再死。从商鞅到王莽再到王安石和张居正,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或是身败加名裂,而在这条路上,一个老前辈在很早就为他们指出了最后的结局,他就是周厉王。 现在我们对周厉王最大的印象,也许就是那几个臭名昭著的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道路以目等等。也因为这个原因周厉王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一直下不来,但是任何事情只去看单一的说辞必然会导致偏见,而偏见才是最不利于了解问题的致命点。 周厉王名字叫姬胡,是西周的第十代君主。我们都知道支持周王朝统治的意识形态是宗法制,在《周礼》的支配下严格的按照登记制度来进行规范,那么自然而然的,这就需要周天子所代表的王室正统拥有相当强的政治 ... 力量来压制诸侯,一方面让他们不敢进行反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不愿进行反叛,但实际上儒家口中所谓「 ”三代之治”,至少在周厉王的父亲周夷王时代就已经基本濒临崩坏,原因也容易理解,「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如武王,成王,康王这种距离建国时间不久,还有一定的狠劲和霸气的老板是不在乎下属怎么想的,而下属们也绝对不会公然捋虎须,但是之后的富N代就全然没有祖先的这种气魄,而分封的诸侯们拥有自己的兵权和财权,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的听从大领导的话,安心当狗,西周王室的隐患就这样开始渐渐浮现出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如果说外部矛盾还可以通过整合力量来励精图治的慢慢解决,那么内部的问题,就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处理完毕的。宗法制下的等级划分中,最高是天子,其次是诸侯,再次是大夫,而周王室内部的这些大夫,在某种程度来说,比诸侯的危险更大,诸侯远在天边,他们也有自己的封国内政要处理,但是大夫就是天子赖以统治的施政执行者,如果他们对天子所拥有的财富产生了窥探之心,那天子本身就成了孤家寡人,跟瞎了和聋了没有什么区别,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大夫们也有自己的土地并且他们还会借助手中的权力不断侵蚀属于王室的土地,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王室力量越来越弱,大夫反而崛起,说是本末倒置完全没问题。 就在这种情况下,周厉王登上了王位,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周厉王看到这种现状,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尤其是自己父亲在位的时候,国势越来越差,周厉王就决心要逆转这种情况。他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是打击贵族,把许多原本属于大贵族的权力收归王室,让王室来主导经济发展和土地贸易,另外,周厉王还大力发展农业建设,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如果说这点只是让大贵族们感觉到不太爽,经济利益稍稍受到侵犯,那么周厉王的下一个举措,可以说是打中了大贵族们的七寸,周厉王开始取消大贵族们世代垄断官职的特权,任用一些出身不高,但是富有才华的小贵族,这点等于直接将大贵族们获取利益的渠道截断了,于是周厉王跟大贵族们的矛盾一触即发。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历史上著名的「 ”国人暴动”爆发,居住在京师周边的平民开始袭击周厉王,周厉王无可奈何,只能逃离国都,将国事委托给老臣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后来周厉王也死在外地,再也没有回到过镐京。 关于这件事情,历史上也有记载所谓的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派出卫巫来监督人民,不允许他们说话,在道路上见面只能互相递眼色。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越是这么夸张的形容,就越容易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如果真的如此,周厉王的统治又怎么会维持二十多年,而这场国人暴动的背后,很难说没有大贵族在背后煽动的影子,然而历史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很多真相在今天的我们这里,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份明确的答案,唯一可能确定的,或许就只有周厉王这样一个不成功的改革者,给我们留下了凡事不可过于急躁的教训吧。
本文标签:国人暴动周厉王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