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译珍4P:位尊高座靠背椅(二)文/SarahHandler翻译/岳梦琳编辑/陈盛娥上期我们谈到,靠背椅最早为神明与禅僧的坐具。25岁至今担任法国华裔青年收藏家协会会长。高靠背椅从唐代开始也被用于权贵生活中的坐具。在她的墓中随葬了一张方桌和一把杉木靠背椅(图4)。足间有步步高枨,座屉与前足间有牙头与牙条。总编|邓雪松主编丨林育程执行主编丨程香资料来源|《中国古典家具》2015年12月刊

译珍4P: 位尊高座靠背椅(二) 文/Sarah Handler 翻译/岳梦琳 编辑/陈盛娥 上期我们谈到,靠背椅最早为神明与禅僧的坐具。除此之外,它也传递着等级与荣誉的暗示和政治秩序之中的地位关系。 译者名片>>> 岳梦琳(Monika YUE),23岁获得巴黎高等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品管理MBA学位,24岁在巴黎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从事古董拍卖顾问、艺术品收藏咨询、艺术策展等工作。25岁至今担任法国华裔青年收藏家协会会长(现为上海拍卖行西洋古典家具部门负责人)。 靠背椅传递着等级与荣誉的暗示 除了是神明与禅僧的坐具,在相关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被作为宝座使用的靠背椅。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宋高宗赵构(1127~1163年在位)的皇后吴芍芬画像,就出现了漆木靠背椅(图1)。椅身髹红漆,椅披为单色织物,两处系带式,其覆蓋着锦缎,体现坐者威仪。搭脑末端为三段弧形的云纹造型,圆厚而又简练。足承较复杂,均为托泥式,并包有织物,其装饰形式与椅披一脉相承。吴皇后通身穿就华丽的服饰,头戴装饰极为复杂的九龙花钗冠,显示其尊贵的身份。双手放在膝盖上,谦恭且庄重。 发展至清代,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宝座成为宫廷画像的主流。比如清代嫔妃画像(图2),画中的嫔妃正坐于椅子上,而不是像宋代吴皇后那样侧坐。这两幅宫廷画像十分珍贵,它们不仅向后世展示了椅子历代的造型变化,也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朝代宫廷中极尽华美的妆容、礼衣及装饰图案。 高靠背椅从唐代(618~907年)开始也被用于权贵生活中的坐具。在唐朝高元珪(卒于756年)墓穴的壁画中有一把靠背扶手椅,为宦官高力士之弟,官阶为明威将军,从四品,该椅绘于墓室主壁。墓主人端坐于椅子上,有扶手,椅足四方立柱状,靠背的立柱与横木之间,由弓形搭脑相托,两端出头并翘起(图3)。而这个时期只有富有的权贵阶层才能使用高足坐具。作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坐具传递着等级与荣誉的暗示和政治秩序之中的地位关系,就像皇亲贵族的服装与佩戴的贵重物品一样。 北宋年间靠背椅被普遍使用 到了北宋(960~1127年)年间,椅子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每个人都可以坐在高靠背椅上。我们甚至在随葬的冥器中找到小型木制模型椅子,旨在让死者也能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 江苏省江阴市出土了埋葬于北宋公元1050年的"故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在她的墓中随葬了一张方桌和一把杉木靠背椅(图4)。这把椅子的座屉结构为"两格角榫座屉",座屉面框设一横档,承托心板,心板与框内侧斜口嵌合。足间有步步高枨,座屉与前足间有牙头与牙条。椅背设一横档,向后微弯。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木椅的两后腿均钉有双手合拢于腹前的侍俑,每一个都代表一位死者生前的侍女,寄予了生者对死者的某些丧葬观念。这样的家具通常会在某个墓中成套出现,但并不会单独出现墓中。在河南省白沙镇发掘的公元1099年埋葬的北宋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孙四娘子墓中的椅子相似的灯挂椅,壁画中一对男女坐在摆满酒与食物的桌子两侧,每把椅子都配有单独的脚凳,人物出现在画面最前面欣赏奏乐舞蹈的仪式。 全墓壁画人物惟此男女二人像砖砌浮出,颇为特殊,当为墓主人夫妇之像。二人皆坐椅上。二椅皆圆脚,着赭色。椅前下端又各设一赭色脚床子。男女当中置桌,桌圆脚,亦着赭色。 ——《白沙宋墓》章节二一.1 宿白 不管是模型还是壁画,这些椅子的造型都略显笨重。相比之下,现存最早的椅子其实更为简练空灵。1920年日本考古学家在河北省巨鹿县出土了一把宋代(公元1108年)木靠背椅(图5)。背后有明确的墨书题款纪年,显示为:"崇宁叁年(1104)叁月贰拾肆日造壹样椅子肆只",另一处墨书显示为"徐宅落"。 与孙四娘子墓的椅子不同的是,它的结构更为讲究。出头搭脑向外挑出,并呈下弯的弓形,为灯挂椅式造型,并且在宋代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同时,安妮女王统治时期(1702~1712年)的英式家具也借鉴这种 ... ... 。座屉抹头与前大边采用45度格角榫做法,但抹头与后大边不交接,未采用45度格角榫做法,而是分别与后腿直接相连。座屉由两块面板拼合而成,面板端头与短抹使用落槽拼合法,四足间有枨,为"步步高"式,前腿间近地处有两个横枨,枨下均无角牙。虽然做工简陋粗糙,但其简洁精炼的设计已经呈现出明式家具的雏型。 综上所述,靠背椅有可能是在公元12世纪才被普遍认识和使用,我们在金朝(1115~1234年)的墓穴中得到一些相关考古佐证,比如在山西稷山出土的金朝初期(1115~1181年)尹氏家族墓。在墓穴入口的北墙上有14位墓群男女主人的陶塑,他们每个人都坐于一把高靠背椅上。椅子配有脚凳,出头搭脑,两端有如意纹装饰(《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27五代宋雕塑》)。在墓穴内部砖瓦墙壁画中也有出现各种不同功能的靠背椅,有的可供夫妻共享宴席,也有的可供僧侣打坐冥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这些椅子的共同特点是有靠背而无扶手,我们可以推测,在那个年代侧椅(无扶手的靠背椅)更为普遍和流行。但也留存一部分有扶手的靠背椅。比如,山西大同的1190年金代阎德源墓曾出土的木靠背椅模型(图6),高20.5厘米,椅盘10.5 x 10.5 厘米,扶手长17.4厘米,式样为四出头官帽椅。它比巨鹿县出土的椅子更为结实,其搭脑和扶手平直出头,其中的搭脑出头甚长,四足间均有枨,足与座屉间饰有圆头牙子。而目前扶手椅留存于世较多的原因是它有着结实稳固的结构,使之能够承受岁月的洗礼,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 总 编 | 邓雪松 主 编丨林育程 执行主编丨程香 资料来源 | 《中国古典家具》2015年12月刊
本文标签:椅子设计古典家具文物文化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