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韩信同学没有出道之前,混的可以说是惨、很惨、非常惨。虽然偶尔也有好心人接济韩信,但是同为贫苦大众,谁又能长期接济这么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呢。从韩信的内心角度来说,他可能是十分自负的,他生得高大、帅气,而且精通兵略,好带刀剑,只是……

韩信是淮阴(江苏淮安)人,与项羽的老家下相(江苏宿迁)不算太远。在韩信同学没有出道之前,混的可以说是惨、很惨、非常惨。本身就很贫穷,而且也不会什么谋生的手段,只好经常在熟人那里蹭饭吃(含泪同情ing!)……难免时不时遭人白眼。虽然偶尔也有好心人接济韩信,但是同为贫苦大众,谁又能长期接济这么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呢。 从韩信的内心角度来说,他可能是十分自负的,他生得高大、帅气,而且精通兵略,好带刀剑,只是……内心如此自负,现实却如此窘困!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说的就是韩信这种人吧。 贫和贱两个字往往联系在一起,因为贫困,很多人看不起韩信,他也因此交不到什么朋友,甚至有人想方设法侮辱韩信,让其受胯下之辱,”一市之人皆笑之「 ”!当时韩信一定羞愧得想找个地洞钻进去,可是他不是土行孙。孤独、寂寞、贫困、屈辱,如果韩信无力改变他的命运,他有可能就这样苦闷的度过一生,籍籍无名,极其失败。所幸韩信不久之后终于等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时势造英雄,那些具备英雄潜质的人一旦获取有利的时势,必将凤凰涅槃,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二年二月,项梁渡江西进,韩信”仗剑从之「 ”,在项梁麾下没有闯出什么名堂,后来项梁战死,项羽接任,项羽将其提拔为郎中,多次向项羽进言,项羽都没有采纳。 两千年后(1806年),一位27岁的瑞士青年因为在法军中的优异表现得以面见拿破仑,这位青年对于战局的分析深得拿破仑欣赏,他趁此机会将他的著作《论大规模 ... 行动》献给拿破仑,拿破仑随后任命他为上校参谋,然而此后拿破仑似乎是遗忘了此人,一直未予重任,同时他在参谋部却不断受到参谋长贝蒂埃的排挤,1813年,对法国深感失望的若米尼离开法国,投奔沙皇。这位叫若米尼的瑞士人在西方 ... 理论界是仅次于克劳塞维茨的人物,相传美国内战时期南北双方的将军们都是用其 ... 理论指导战争的。个人认为,项羽、韩信的关系与拿破仑、若米尼的关系颇有几分类似。 眼见项羽没有重用自己,韩信在刘邦入巴蜀的时候投靠了刘邦,刘邦最开始并没怎么瞧得上韩信,有一次韩信和几个军官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 ... 头,连续斩了十几个人,轮到了韩信,空气此刻仿佛凝固! 绝望、悲伤、懊悔,统兵百万不过是春秋大梦,浮云一场,现在连性命都保不住,等待他的,不过是,冰冷的屠刀。 也在韩信命不该绝,正巧这个时候刘邦的亲信夏侯婴路过,韩信眼见夏侯婴路过,看到了活命的希望,竭尽全力大吼一声:「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历史就在这0.01秒发生了改变!夏侯婴见这个人出语不凡,而且生得相貌堂堂,器宇轩昂,于是立即救下了韩信。 八百年后,有一位同样生得气宇不凡的人在临刑前大吼一声:「 ”公兴义兵,欲平暴乱,乃以私怨 ... 壮士乎!”当时想 ... 他的人叫李渊,而救他的人则是早就对他非常欣赏的 ... ,这位侥幸逃生的英雄,就是唐代军神李靖。 夏侯婴在平民的时候就与刘邦关系非常好,为人颇讲义气,在楚汉相争中他不仅救过韩信,后来还救过楚军勇将季布。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发现这个人非常有才能,于是向刘邦举荐,刘邦敷衍了一下,任命韩信担任治粟都尉。 韩信又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发现此人非比寻常,屡次向刘邦举荐,刘邦仍然没用韩信。韩信很沮丧,觉得刘邦也不可能重用自己,思来想去,还是走吧(再投项羽?)。韩信没走多久,萧何发现韩信走了,立即慌了神,好在韩信没走多远,一两天内被他追上了。 萧何追韩信前没有通知刘邦,最开始让刘邦误以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萧何跑了。刘邦万万没有想到,韩信的逃跑居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于是他认真听取萧何的意见,拜这位「 ”国士无双”的韩信为大将军。 拜将仪式结束之后,刘邦就马上召见韩信,讨教安邦定国的良策。韩信趁势向汉王问道:「 ”如今向东争夺天下,最强大的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大王自己估量一下,在勇猛、强悍和兵力方面,同项王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半天,答道:「 ”不如项王。” 韩信起身再说:「 ”我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允许我谈谈项王的为人吧。项王一声怒喝,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为人表面上恭敬慈爱,说话温和,将士们有疾病的时候,他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赏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赐给有功的人,这就是妇人之仁啊。项王虽称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却不居关中而以彭城为都,又违背义帝先入关者称王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自己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都认为不公平。诸侯见项王将义帝从彭城赶出来,都纷纷效法项王,割据地方自立称王。凡是项军的所过之处无不遭到摧残毁灭,天下人都怨恨他。百姓只是在威势的逼迫之下,不得不服从而已。” 「 ”项羽名义上为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势力很快会衰弱的!现在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之人,还愁敌人不被诛灭吗?把天下的土地、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谁会不臣服呢!顺从士兵想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还愁敌人不被打败吗?况且关中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都是秦军的降将,统帅关中子弟作战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士兵和将领投降了项羽。在新安,20万秦军将士被项王 ... 死,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以逃脱,现在秦人对这三个人是恨之入骨。如今项羽依仗强势,封这三个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 「 ”大王自武关进入关中时,对关中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朝的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都想着拥戴您为王啊。按照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也都知晓的。大王失去关中王而入汉中为王,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王的。如今大王起兵东征,攻三秦的封地,只要发一道声讨三王的号令,即可平定三秦。” 韩信向汉王的这番长篇论谈,对当时的局势作了面面俱到的精辟分析,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继而夺天下的战略。刘邦听后大喜,大有相逢恨晚的感觉。汉王听从韩信还定三秦的作战方案,立马着手向诸将部署各自的任务和目标,准备北上夺取关中。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汉王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田荣之时,决心出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刘邦东进,与项羽一争天下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要首先扫除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位秦王将领的钳制局面。 汉元年八月,刘邦听从韩信的策略,部署军队出关中。关中防御汉中进攻的屏障是秦岭,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陈仓道),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作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除了这四条较近的道路外,还有一条较为遥远的道路,即很多朋友所熟悉的祁山道,自散关西侧迂回,由汉中经甘肃,北上陇西地区,越过陇山东下关中,后来诸葛亮北伐,多次走这条道路。 秦岭高峻,以至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这三条道路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只有陈仓道(今陕西宝鸡)和祁山道比较平坦易行,两相比较,陈仓道较为便捷,祁山道则比较迂远。 基于地理形势,刘邦把陈仓作为主力进军的方向,章邯也对陈仓格外重视。为了麻痹章邯,韩信曾经派遣部队佯攻祁山道,估计调动了章邯的主力,然后韩信趁势将主力机动到陈仓道,以图攻破陈仓。 然而,章邯并没有对陈仓掉以轻心,他仍有不少军队部署在陈仓,如果强攻,汉军未必取胜。这个时候,天助刘邦,刘邦军中有个人,名叫赵衍,可能对这一带地形很熟悉,他指出了一条迂回陈仓的小道,因此汉军得以攻破当面的章邯部队,赵衍指路一事记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之前很多人未曾注意到此条史料。 对于汉军突破陈仓, ... 出关中的战事,还有一件事情非常值得一提。大家平时所说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实是个流传了近千年的谎言。找遍《史记》,也不见司马迁曾提过「 ”明修栈道”一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初的出处是元代戏曲《暗度陈仓》第二折,原文是:「 ”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 ... 他个措手不及也”。文学艺术远比史料文献有市场,千年下来,大众就接受了这「 ”明修栈道”一说,即使是很多史学家,在著书的时候,也不加考证,基本采用此说。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的《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一书中,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专门论述,各位看官如果对笔者的论述颇有疑问,可以去读此书以求验证。
本文标签:韩信刘邦项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历史三国中国历史拿破仑·波拿巴关中西汉陈仓楚汉战争汉朝鸿门宴秦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