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专家点评]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细部)洛神赋十三行(细部)洛神赋十三行(细部)洛神赋十三行(细部)书史上,常有父子皆擅书的例子,但父子并称且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恐无出右军父子左右者。王氏父子除擅行草书外,他们还精于小楷,王献之留下了一件著名的“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
[专家点评] 东晋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细部)
洛神赋十三行(细部)
洛神赋十三行(细部)
洛神赋十三行(细部)
书史上,常有父子皆擅书的例子,但父子并称且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恐无出右军父子左右者。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中书令。一般来说,父亲太伟大了,儿子容易被笼罩在阴影下,除继承家法外,鲜有突破者。但王献之不同,他有着自己的艺术主见,曾在十五、六岁时便劝父亲“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意识。
王氏父子除擅行草书外,他们还精于小楷,王献之留下了一件著名的“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为曹植的名篇,王献之写得虚和简静、神朗气清、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
“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葛岭半閒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
此件拓本为明拓,后部有吴湖帆的题识“十三行唐摹诸本多肥钝,惟青玉宋刻最秀劲可爱,明拓殊不易得,可不宝?湖帆记”。拓本墨色沉稳,字口清晰,朱印灿然,读之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点评:建之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