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鹤唳华亭》陆英当的御史中丞,是个什么官?一文盘点御史的历史

最近热播剧《鹤唳华亭》,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说实话我是真没看懂,百度上说小说背景是南朝,皇帝也姓萧,但是服饰却是宋朝的(最好辨认的就是官帽的长翅),傻傻搞不清楚。不过好在流水的帝国,铁打的官职,什么官职历代都有呢?其实有很多,但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御史。御史类似于现在的风 ... 、 ... ,专门负责监察,可历史上御史成为监察的代名词是有一个过程的。御史的首领是谁,大家都会想到,御史大夫,但历史上御史的首领真的是御史大夫吗? 《鹤唳华亭》剧照 《鹤唳华亭》里面第一集就是女主的父亲陆英要进京升职为御史中丞,太子太傅希望陆英成为太子新的依靠,剧中御史中丞就是御史的首领,位高权重。真实的历史中,这一个类似于现在国家检察长的官职,是如何顺利剥夺了本该属于御史大夫的权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御史的发展史。 一、西汉之前御史制度 「 ”史”,在先秦时期是官职系统(或指一群官员官职的泛称),而且这个官职在先秦有悠久的历史。《尚书·金滕篇》载:「 ”史乃册,祝”。《周礼·天官》「 ”史,掌书者”,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莫过于《汉书·艺文志》所说的「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而「 ”御”《周礼·春官》解释为「 ”犹侍也,进也”。总之二字合在一起的「 ”御史”可以理解为,作为「 ”史”这个官职系统下的一个官职,职责就是奉掌文书以近侍君王。 宋代官帽 御史早在甲骨文中既有所见,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认为,殷商的御史还会「 ”似皆主祭祀之事”(《殷墟卜辞综述》)。社科院考古所的张亚初先生则认为殷商时代御史还会参与 ... 活动,之后张先生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周代金文《御史兢簋》、《淊御史罍》的研究,认为御史到了西周被剥夺了神职和军职的职权,变成专管文书档案工作的人了。碍于史料基础,虽然不能详细研究,但一般认为自殷商到西周,御史是大王或天子身边的近臣,主要就是记言记行。 二、春秋战国时期御史地位的跃进 随着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到了,御史也迎来了春天。春秋战国时期御史的本行还是记言记行,《战国策》:「 ”秦王使臣献书大王御史”,可见他还是负责图书文字工作。但是和以前不同的是,战国时代花里胡哨的诸子百家思想(民贵君轻、无为而治什么的)对争霸来说都是虚的,能提高国家实力才是实的,所以法家那套严刑峻法、奖励耕战最受欢迎。法家嘛,就得有法必依,以法治国,御史主要负责文字工作,还掌管图书,那自然对条文律令烂熟于心,所以御史们凭此优势开始跻身政治,由过去的仅仅作为一支会说话的笔,变成了君主身边的秘书,给君主解疑难困惑。 即将任职御史中丞的陆英 其次就是为了监察百官,君王赋予他们检察权、弹劾权。《史记·淳于髡传》「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这段话将御史和执法并列,可见御史和执法坐在一条船上。 三、秦汉御史地位的顶峰 越是对法家思想崇拜,御史地位越高,按此推理,秦国的御史地位是最高的,因为秦国最信法家,法术势结合,讲究尊君抑臣、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为此就要压制百官,尤其是要压制百官之首——相国。秦代之前,相国地位之高不用细说,相国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刻威胁君权。这种情况和法家思想严重不符,所以要压制官员权力,为此就提拔了御史,御史的地位火箭式的上升。秦始皇统一列国时,御史就被赏赐「 ”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直接将楚王的冕服赐给御史这些执法官了,可见其地位之高。 汉承秦制,以西汉的制度类推秦制一般是没问题的,《汉书·百官公卿表》「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靑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此时,过去的图书管理员(或者说会说话的笔),现在成了副宰相,三公之一,专司监察。北大的阎步克教授认为:「 ”(汉朝)诸多称「 ”史”之官原有主书主法之重要责任,这便构成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个发展是)把「 ”文史法律之吏”的群体,推上了帝国行政的中心地位。”秦汉时期御史地位可见一斑。 西汉御史体系正式建立,建立了御史大夫寺作为官署。其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体系。最顶端是御史大夫,其副职就是御史中丞,所谓「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汉书·百官公卿表》),再往下是御史。《汉书》记载当时御史有45人,俸禄600石,这45人中有15人称侍御史,负责在殿中供职。侍御史由御史中丞统领,作为内朝官员,此时的御史中丞派(侍御史们)已有脱离御史们的老大御史大夫管控的趋向了。 陆英 侍御史的首领御史中丞有专门的办公官署兰台,侍御史们的优势就是对法律的熟悉,对档案的清楚,所以凭此跻身皇帝近侍之列,负责皇帝的咨询工作;又凭借自己文学的优势,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和润色,跻身机要之列,参与决策过程。侍御史明显和一般御史有了区别,侍御史的首领御史中丞地位自然崇高。 三、东汉「 ”三独坐”御史中丞 秦汉之制,御史大夫作为副宰相,处理政务都应接不暇,哪有功夫管弹劾,所以作为御史本职工作的监察,御史大夫反而不多过问,此项职权慢慢就成了御史中丞的权利,御史中丞无形中完成了「 ”以下克上”,(当然更要的是怕御史大夫既有行政权又有监察权,我查我自己,权力太大)成为了国家检察长,御史中丞同时依靠侍御史首领的身份,获得了部分处理机要权,权势之大可想而知。 到东汉时期,御史中丞、尚书令、司隶校尉在朝会时,别的官员都站着,而他们仨人专列而坐,时称「 ”三独坐”,此时的御史中丞完全成了最高监察的代名词,御史大夫这一真正的御史首领似乎被人遗忘。东汉过后,御史大夫在朝廷体系被提及的越来越少,完全成了空职,御史中丞真正成为了御史们的首领。 太子萧定权 四、御史中丞的沉寂 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独裁倾向更严重,利用臣下制衡的倾向更明显,御史们作为皇帝的耳目自然发挥了不少作用,所以御史也被皇帝所重视。御史可以说一直活跃于朝堂之上,是所谓铁打的官职(官名各个朝代多少都有些变化,但御史这个官名却未曾改变)。 但是过去御史大夫就因权力太大而逐渐空职化,汉代之后,御史大夫不常设,设置也就是个荣誉衔,所以御史大夫可以说被排出在体制之外。现在御史中丞权势又上来了,树大招风,自然也免不了被削夺实权。东汉到元朝的历史,也是御史中丞实权缩小的历史。如宋代的御史中丞,权力就不大如汉代,其权力被严格限制在监察,决不能干涉枢机、参与决策。人尽皆知的司马光就曾权知御史中丞,当时司马光的职责就是弹劾、反对。他不能参与新法的 ... 给新法提出建议,所以只能以自己的职权来反对新法的实施。 萧定权 元朝统治者出身少数民族,可能对过去中原王朝那一套牵制制衡不太理解,到了元朝御史中丞迎来了第二春,中丞的权力名至实归。元朝权臣伯颜就曾任御史中丞,独揽朝纲,权势极大。 到了明朝,朱元璋也曾设立御史中丞,明代第一任中丞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但随着明朝体制大调整,御史台被改为督察院,首长御史中丞一职也被分为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二职,御史中丞算是在体制内实际消失了。但是,作为一种美称,「 ”中丞”二字还留在明朝官场。明朝地方的提刑按察使负责监察之责,官职正三品,类似于御史中丞,所以一般称他们为某某(姓)中丞。 齐王萧定棠 文史君说: 话说明代体制更重监察,以防止官员贪腐。所以设立了更多类别的御史,如巡按御史、河道御史、巡漕御史等等。回到剧中,陆英马上就要升任御史中丞了,但是在这关头,儿子却卷入了考场舞弊案。陆英凭什么作为 ... 的骨干?陆英能成为萧定权的老师离任后太子的新依靠,就是靠着御史中丞这个国家检察长的职位,弹劾百官、风闻言事、肃正纲纪、权利极大。齐王夺嫡不符合国家礼制、法制,御史中丞这些言官们必然积极反对,这就是齐王夺嫡路上的巨大障碍,所以想在法理上夺嫡,就得把监察系统换成自己人,至少不能妨碍自己。可能太子的老师也是看准这点,才把陆英提为御史中丞的吧,以御史中丞的职权完全可以镇压住中书令等齐王党。虽然陆英下场不怎么好,但是也可以反映齐王党急于弄死他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嫁祸太子,同时不也是忌惮御史中丞这一官职嘛。 参考文献 1. 毛健《东汉「 ”三独坐”论》湘潭师范学院2007年3月 2. 牟学林《从枢机到监察:西汉御史机构的职能转化》泰山学院学报2018年9月 3. 李怡雪《监察官制度研究》,北方工业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鹤唳华亭》陆英当的御史中丞,是个什么官?一文盘点御史的历史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谁说正宫娘娘不吃香?这几位都是最受宠皇后

    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西施、昭君、张嫣、张宝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4.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5. 真实「 ”余则成”:牛兰夫妇潜入上海,被捕后命运如何?

    作者:常辰哲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这对红色间谍,堪称现实版的「”余则成”夫妇。虽然看上去,这只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间谍故事,因为在当时西方巡捕房和蒋氏大肆抓捕的背景下,无数革命者被捕遇害,他们的事情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但是这起「”间谍案”,却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向。故事的开头很简单,也很偶然。1931年6月,新加坡,英国警察抓到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约瑟夫。这个约瑟夫,是向马来西亚的同志转移经费的。

  6.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7.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8.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9.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10.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随机推荐

  1. 对老婆的甜言蜜语

    对你的深情,星星点点牢记心田。心灵的驿站,只为你而靠停,爱你一生!

  2. 文王拉车八百步,为什么文王背姜子牙不再多走一些?

    在民间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当年姬昌遇见姜子牙,背着他走了八百多步,所以后来周朝就存在了八百多年,虽然这其中还是有非常大的神话传说的成分,都是后人根据历史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但是如果从神话的角度来说,为什么姬昌当时不再背着姜子牙多走一些?为什么就走了八百多步就没有了呢?中国历史上总是有很多传说,讲述当时有一部剧非常热火,名叫《封神榜》这部剧当中就是讲述当代商朝中商纣王如何宠爱妲己最终被周文

  3. 关于工作的名人名言

    ——莎士比亚2、装傻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阗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莎士比亚3、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但是如果员工不愿意犯错误,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4. 享字开头的成语

    第一个字是以“享”字开头的全部成语及解释:享帚自珍——比喻物虽微劣,而自视为宝。

  5. 常姓男孩名字_姓名测试

    常-Chang-最好不用声母是zh.sh.c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ch声母.ang韵母或阳平调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常"字的"经常"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据1998年最新统计,您的姓氏是第94大姓。您的姓氏笔画为11画。

  6. 安庆公主替丈夫顶罪的结局是什么?朱元璋大义灭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新知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庆公主,仗着是朱元璋女儿,为丈夫顶罪,没成想朱元璋大义灭亲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安庆公主身份并不低,她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女儿,从小也是受尽万千宠爱的。于是,朱元璋为了维护法制,硬是大义灭亲,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斩...,安庆公主就此香消玉殒。

  7. 移根接叶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ígēnjiēyè【解释】喻指牵引媒介。【出处】明·吴炳《情邮记·选艳》:“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叶,种就了多少并头莲。”【例子】无【相关】百度“移根接叶”

  8. 佛心宽宏

    佛心宽宏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里,生活过得非常简单。良宽和悦地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地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你!”

  9. 带有篪的成语

    包含有“篪”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如埙如篪——埙、篪、乐器名。这两种乐器合奏时,埙唱而篪和,用以比喻两物之响应、应和。吹篪乞食——吹着篪讨吃的。埙篪相和——旧时比喻兄弟和睦。伯埙仲篪——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埙篪合奏,乐音和谐。

  10. 【另外】的意思是什么?【另外】是什么意思?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老哥如不见信,我另外写一张包管给你。」《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一到店必是另外煮些饭,熬些粥。」艾青《他死在第二次》诗:「另外的弟兄戴上我们的钢盔,我们穿上了绣有红十字的棉衣。」另外的拼音lìngwài另外是什么意思另外lìngwài在做过或说过的之外;在此之外。另外每对染色体分别来自于父本和母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