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抗倭图卷局部提到明朝抗倭英雄,人们首先会想到戚继光。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戚继光狠狠收拾倭寇之前,明朝就出了一位勇冠三军、名震朝野的抗倭英雄,并在某一次战斗中,一举消灭倭寇4000多人。

抗倭图卷 局部 提到明朝抗倭英雄,人们首先会想到戚继光。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戚继光狠狠收拾倭寇之前,明朝(也是嘉靖朝)就出了一位勇冠三军、名震朝野的抗倭英雄,并在某一次战斗中,一举消灭倭寇4000多人。 那场胜利,被誉为「 ”抗倭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抗倭英雄是个女的,人们叫她瓦氏夫人,壮族。 01 据《明史》、《倭变事略》、《淞江纪略》、《张氏卮言》等史料,瓦氏夫人系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旧州村)人,生于1496年(明弘治九年),比戚继光大32岁,她于1554年率军开赴抗倭前线的时候,已经是58岁的「 ”老太太”了。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习练武艺,精通兵法,生性助人为乐, 长大后,岑花嫁给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称「 ”瓦氏”。 吐司画像 岑猛,广西田州同知,土司,嘉靖二年被同族诬告谋反,嘉靖五年,朝廷派都御史姚镆统兵八万,分五路进兵讨伐,岑猛与儿子岑邦彦率军抵抗,战败而亡。 岑猛战死后,田州土官由其孙岑芝承袭,但因岑芝太小,无法主政,知州事由祖母瓦氏夫人代理。 丈夫虽然因不白之冤而蒙难,但瓦氏夫人从未怨天尤人,在职期间「 ”克己砺志”,「 ”凡州之利害,躬为规划,内外凛然”。 她做了不少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的事情,比如积极发展农业,大力兴办教育。 谁知屋漏偏遭连夜雨。 公元1550年,朝廷派岑芝到海南岛镇压起义,不幸战死。 瓦氏夫人强忍着失去孙子的巨痛,悉心抚育两个重孙岑大寿、岑大禄。 作为岑芝的长子,岑大寿那年年仅4岁,弟弟岑大禄更小,尚在襁褓之中。 《抗倭图卷》局部 02 时间过得飞快,晃眼就到了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继续频繁入犯东南沿海地区,大肆劫掠: 正月二十七日,倭寇自太仓、南沙溃败突围,转掠苏州、松江各州县,占据南沙五个月。 二月初九日,倭寇再犯松江府,明军攻之,不能敌,县丞刘东阳战死。 三月二十五日,倭寇自苏、松抢夺民船入海往江北,攻通州、泰州等城,焚掠各地盐场,并分兵剽掠青州、徐州等地,山东震动。同时再犯浙江宁波普陀山,参将俞大猷率将士攻之,败绩,阵亡三百余人。 四月初五日,倭犯嘉兴,明军四百余人被 ... ,五百人溺死于水。初八日倭寇攻陷嘉善,掠海宁等县。 四月十二日,攻通州,扬州千户洪岱等人俱战死。 四月十五日陷崇明,知县唐一岑死于阵。 五月初三日,大苏州昆山县。 六月,倭自苏州转掠嘉兴,明军都指挥夏光阵亡,军大败。 七月初八日,倭由苏州流劫嘉善,欲由吴淞江出海,参将俞大猷统兵出击,俘倭七人,斩二十三人。 八月十五日,倭自嘉兴回兵柘林等处,进攻嘉定县城,被创退据罗店。 九月十七日,倭犯海门县。 十月,倭寇二万余人占据拓林等处。 十一月二十五日,倭自柘林分兵掠嘉兴、湖州二府。 十二月,倭以围嘉兴府不克,分兵劫秀水、归安诸县。 不久,转掠嘉善,知县邓植弃城逃遁,居民受害。 03 倭寇的频繁侵扰,对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朝廷多次派兵征讨,收效都不大,甚至越剿越严重,还剿出一个「 ”倭寇不可战胜”的「 ”神话”。 朝廷万不得已,命兵部尚书张经亲自出马。 张经画像 据《明史》,张经,福建福州人,1517年进士,初任嘉兴知县,嘉靖十六年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嘉靖三十二年任兵部尚书。 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因东南沿海大闹倭寇,朝廷命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专办讨倭,给予他便宜行事之权。 总督两广军务期间,张经了解到,广西的「 ”俍兵”(指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壮族先民在明代被称为「 ”俍人”)战斗力超强,所以,当他接到朝廷下达的任务,首先想到的,就是广西的「 ”俍兵”。 征调「 ”俍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的命令,是向田州土官岑大禄、岑大寿兄弟俩下达的,然而,兄弟俩虽然承袭了土官职务,但年纪仍然还小,无法领兵出征,瓦氏夫人请求张大人,允许她替重孙领兵出征。 张经知道瓦氏夫人既有胆略,在当地百姓当中又有极高的威望,由她领兵出征,再好不过,便立即准其所请,并授其「 ”女官参将总兵”军衔。 而且张经知道,这支军队,是瓦氏夫人亲自训练出来的。 据《倭变事略》、《松江纪略》、《张氏卮言》等史料,瓦氏夫人训练士兵,有一套独特的 ... ——她命人根据壮族的木屐式样制成长木鞋,三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共穿一双木鞋练习赛跑。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因为训练时若是配合不默契,哪怕其中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对全体造成影响。 据明人邝露所著《赤雅》卷上《岑家兵略》,壮族古代兵法,以「 ”岑家兵法”最为系统和完整: 岑氏兵法,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割首之人,虽有护主击刺者之责,但能奋 ... 向前,不必武艺绝伦也。 瓦氏夫人统领的「 ”俍兵”,便深谙这套兵法,实战时配合默契,往往能以一当十。 当时的浙江巡御史胡宗宪,在抗倭战场上亲眼见过「 ”俍兵”用这套战法对付倭寇,并在其著作《筹海图编》中大加赞扬,称其「 ”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 ”可死而不可败”。 除此而外,「 ”俍兵”两人一组的野战法,也厉害得不要不要的: 临敌比偶而前,执枪者乍前乍却以卫驽; 执驽者口衔刀而手援矢,矢尽,投驽夹刀。 这就是瓦氏夫人克敌制胜的法宝——瓦氏阵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瓦氏阵法”后来被收入明代抗倭名著《江南经略》中,戚继光吸收其精髓,演变而为著名的「 ”鸳鸯阵”,并收入他的兵法名著《纪效新书》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瓦氏阵法”之战例和兵法,还被台湾省三军大学收入《中国古代战史》一书。 瓦氏夫人浮雕 04 代替重孙征讨的瓦氏夫人,当即发誓: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 然而,瓦氏夫人准备「 ”调动”田州一万三千(一说八千)「 ”俍兵”开赴抗倭前线时,上司却在人数上给予了极大限制,只准她带四千多人参战。 不久,一支六千八百人的广西「 ”俍兵”组建完毕。 时年五十八岁的瓦氏夫人,率领这支军队,开赴江浙抗倭前线。 乘船、步行,长途跋涉数千里,历经数月,于嘉靖三十四年终于抵达金山卫。 到达金山卫后,瓦氏夫人和「 ”俍兵”,划归总兵俞大猷指挥。 张经以为他们初来乍到、不熟悉敌情,命令他们不得轻举妄动。 过了小一个月,,战斗命令终于下来了。 瓦氏夫人立即率领军队,赶到指定地点漕泾镇,截击倭寇。 需要指出的是,瓦氏夫人率领的「 ”俍兵”,仅包括田州的这一部分,其余各州的「 ”俍兵”,被划归游击邹继芳和参将汤克宽指挥。 也就是说,这部分「 ”俍兵”人数其实很少,一到战场,就被数倍于己的倭寇重重包围。 战斗异常激烈! 当钟富、黄维等十四位头目先后阵亡,瓦氏夫人怒发冲冠,挥舞双刀,一声大喝,拍马冲入敌阵,往来冲 ... ,如入无人之境! 四月十九日那天更为「 ”凶险”。 当数千倭寇气势汹汹地突出金山卫、从独山前往嘉兴。 俞大猷都不敢拒,只敢率兵跟在倭寇 ... 后面,结果被倭寇反攻,损失惨重。 想寻机「 ”捡便宜”的俞大猷,偷鸡不着蚀把米,被倭寇 ... 得狼狈而逃。 多亏瓦氏夫人殿后,拼命扛住倭寇的反攻,抗倭名将的俞大猷,才避免了全军覆灭。 俞大猷画像 仅仅三天后的四月二十一日,也是在金山,率兵迎击倭寇的白泫都司,被两千多倭寇包围,又是瓦氏夫人奋不顾身纵马冲入敌阵,冲散了倭寇,救了白泫都司。 「 ”白都司率兵迎击,被围数重,瓦氏奋身独援,纵马冲锋,乃破重围,白得脱......”——《金山倭变小志》 从此以后,每当听到瓦氏夫人大名,倭寇就头疼。 当时的著名诗人,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的谢肇浙曾如此赞扬: 国朝土官妻瓦氏者,勇鸷善战,嘉靖末年,倭患,常调其兵入援浙直(江苏省),戎装跨介驷,舞戟如飞,倭寇畏之。 如果说上述几仗都只能算开胃菜的话,那么四月二十八日这一仗,就是真正的大餐了。 这一天,一大股倭寇从平望镇直奔王江泾镇,仅参加围剿的瓦氏夫人率领的「 ”俍兵”,就歼灭倭寇四千多人,取得「 ”征倭以来第一次大胜利”。 几天后的五月初五,侥幸逃回柘林的三百多倭寇,经过金山卫时又不幸遇到瓦氏夫人,再次被暴揍了一顿,几乎被 ... 了个干干净净。 六月,在今江苏苏州境内的陆泾坝,倭寇再次遭遇瓦氏夫人率领的「 ”俍兵”,被斩首三百多级,所乘海盗船三十多艘被烧成灰烬。 从此以后,倭寇再也不敢与「 ”俍兵”交战,听到「 ”俍兵”两个字就逃…… 据《明史》记载,瓦氏夫人取得「 ”三战三胜”后,朝廷封其为二品夫人。 瓦氏夫人的抗倭事迹,更是深受江浙人民称赞,人们称她为「 ”石柱将军”,视她为「 ”抗倭长城”。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不到一年时间,这道长城就轰然倒塌。 原因是在江浙主持抗倭的兵部尚书张经,被赵文华、严嵩等奸贼陷害入狱,张经被陷害,抗倭军队失去了得力的统帅。 当初发誓与倭寇不共戴天的瓦氏夫人,壮志未酬,含恨患病,不得不告假还乡,病逝于田州土司府署,享年五十九岁。 我们常常看到英雄立功后朝廷各种傻乎乎的陷害? 理由其实蛮简单。 大部分时候,上面决策是看不到底层的,所以我们生气基本没用,比如倭寇为啥在嘉靖朝这么猖獗? 因为有一次日本为了赚朝贡的钱来了两队使者(一真一假),在宁波自己打起来,还伤了大明的人。 嘉靖一看,正合我意,朝贡买卖取消~ 日本人和沿海人民木有出路,倭寇就多了起来。 历史就是这样,每个小角色的动作,可能影响几十年的格局。
本文标签:明朝嘉靖倭寇明朝历史明史俞大猷张经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