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相关阅读: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 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 ”乱七八糟”。 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 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 ”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 ... 害了一位忠臣——晁错。 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了。 就导致了汉武帝下决心对藩王制度的改革。 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更乱了。 直接导致西晋的崩溃。八王之乱一直 ... 到什么程度呢。 居然各位王爷可以带兵一直 ... 到皇宫内廷之中,刀光剑影,连箭都射到”何不食肉靡”的晋惠帝宝座之上。 造成司马家富不过三代,就只得南渡偏安,史称东晋。 所以古人以「 ”乱七八糟”来讽刺藩王之害是有深刻道理的。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一个王朝更迭之时。开国君主都和君臣讨论前代治乱兴衰之理,对上一个朝代的弊病进行总结,以定国家大政,使之防微杜渐,使基业长青,几成定例。 汉王朝基于对秦帝国的苛政暴敛,采用了与民休息、郡国并行的政策。 宋朝基于唐末与五代的藩镇之乱,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变革。 唐宋就基于汉代的教训,都废除了藩王制度代之以道州县制。 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各开国之君智慧,还是很明白前车之鉴的道理。 使得华夏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但是,历史走到明王朝时却不得不叹惜!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老朱爱孩子,大 ... 功臣 明太祖从中国古代唯一从社会最底层乞丐出身。 创业之初,广纳人才,善于纳谏,包容异见,「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成为著名的战策。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北伐蒙古 终于,问鼎中原,登临天下。 可这个时候,明太祖的小农意识逐步显现。 为了保证朱家子孙后代的千秋万世的安全。 老朱煞费苦心到了一种神经质的程度! 总觉得与自己出生入死的谋臣将士,越看越觉得可疑,越看越不可靠! 1380年,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一次就 ... 了三万多人,连带太子老师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马皇后绝食劝止都无济于事。 开国文臣屠戮殆尽! 籍此机会,就开始废丞相,弄得老朱一天要看三百多篇奏折。 把个老朱累得个半死,老朱自嘲「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 只好去找一个低层官吏学者帮他处理政务,这就是后来明帝国内阁制的雏形。 1393年,老朱又找到武将的茬了,又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一次 ... 两万多人,开国武将几乎被 ... 光。 老朱认为这下放心了, ... 文臣、诛武将、废丞相就可以保朱家子孙万世太平。 这还不够,老朱又推出了自创的独家密技——锦衣卫制度。就是一种监视百官的恐怖政策。 太祖开国五大文臣之一的宋濂。有一次,在家中请客人喝酒,席间自然少不了觥筹交错、谈天说地。 第二天,宋濂一上朝,朱元璋突然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 宋濂是个老实人,开始没有在意,一一回答。老朱觉得挺满意,嗯不错,「 ”你没有骗我”。 逐拿出一张图来,宋濂一看,居然画的是他家昨夜酒席之图。 上座是谁,下座是谁,吃了什么,聊了什么,一清二楚。 幸亏,席间宋濂口风紧,没有什么不敬之言。 把老实人宋濂吓得一身发抖。 没过二年,宋濂赶紧辞官归隐。 然而,才过三年仍被卷入胡惟庸谋反案,两儿子被 ... 。 老朱还不罢休,仍欲处死宋濂,幸亏马皇后与太子朱标求情,宋濂才勉强逃得一命。 就这样,老朱苦心孤诣的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这就是帝国初期制定国策之时的环境,代表中国传统的君臣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传统终止。 其中最典型的恶果就是藩王制度体系的出现。 这种制度明明就是重蹈西汉与西晋政策的历史覆辙,却居然被老朱一古脑给推行下去。 这种国策的设定,显然是依靠自己的教育水平进行判断的,所以其政策出台不可避免的带着典型的「 ”小农意识”,只爱自家人,只信自家人。 其中许多国策在这种环境之中产生,就包括了藩王政策、小农经济、八股取士、废除丞相等。 靖难之役,建文帝生死不明 制定藩王制度 明太祖把24个儿子分封至各地掌管军队与封地、甚至钱粮。 有一次,老朱带着孙子朱允炆检阅诸王军队,老朱很是得意的对朱允文说,天下兵马尽在你这些叔伯手中,何人敢有异心,众 ... 之!可保你江山永固。 小朱可不傻,便问了一句,「 ”倘若是这些叔伯们要是造我的反呢,如何是好?” 此时已近人生末年的老朱竟不知怎么回答。 只能带着这个疑问归天。 藩王制度第一步 建文帝朱允炆果然说中了,此政策仅仅实施至第二代就出了大问题。 其儿子朱棣以靖难之变推翻建文帝。 老朱自已确立的藩王制度,不到十年就打了老朱一个大耳光。 致使孙子建文帝一支不知下落。自已的传位思想到了第二步就实行不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老朱这种拼命溺爱子孙的精神,其结果导向却是朱家后世子孙「 ”何生帝王家”的慨叹! 所以,等到朱棣上台就开始削藩,他知道自已靠什么上台的,所以他知道怎么削藩。 明成祖朱棣画像 朱棣的对藩王制度的改革——削弱藩王的权力。 1、永乐元年四月,朱棣颁旨「 ”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敛一钱一物” 2、藩王的封地内迁,如宁王迁南昌、辽王迁荆州等封地均内迁,朝廷便于控制。 3、权力架空:削减或废除各藩王的军队与护从:各王的护卫与随从,辽王被削为三百人,人王被削为三十人。如谷王、岷王等被借口废为庶人。 实际上就回到汉武帝对待藩王的政策。 4、藩王不得随意出封地,不得当官,经商,这就几乎相当于圈养。如后期的福王朱常洵「 ”终日闭阁酌饮醇酒,所爱唯有妇女、歌舞” 藩王制度存在的财政问题遗下毒瘤。 朱棣的改革核心是藩王的权力,却没有改革藩王的俸䘵制。 老朱为了子孙后代,那可是真心疼。 1380年,老朱下令亲王的待遇是五万石,可是一制定,老朱就发现实行不了,国库实在承担不了,军队打仗都会没钱。 只好在1395年的重新诏定,亲王每年一万石。 明代宗室俸䘵制表待遇表 明代官员俸䘵制表 以上表看,老朱对于官员那可是一个小气,一品官员俸䘵只有亲王的十分之一。 明显的厚子孙而薄官员,这样的结果,自然会造成官员想方设法的 ... ,老朱在时不能贪,下一代可以贪呐。 可是,不可思议的是,老朱竟然还想不到后代子孙会越来越多的这个问题? 藩王宗室供奉,初起看起来并不是大问题,这个政策后世可怎么实施? 2、明朝前期与中后期的岁䘵总支出对比。 老朱,自已就已经很猛了,有24个儿子(不含死去的二子)。 到了后来朱家子孙是越来越多,成祖4个,仁宗9个,英宗10个,宪宗14个。 生的是越来越多,还有儿子的儿子等,如指数般增长。 嘉靖与洪武年间宗室供奉对比表 上表显示,至明朝中期,嘉靖年间已增长已达到80多倍。 总之皇亲国戚们有钱,国家后来又规定皇室成员又不能出封地。那就只能天天在家生孩子,1492年时,明太祖第五代后裔庆成王这一支子女就有94人。 结果到了明末,明王朝俸䘵册列出的皇亲达到10万人。 在1502年时,山西、河南两省的财政存留收入,不足以支付居住在这两省的亲王和皇亲的俸䘵。 1562年,各地上缴中央的田赋收入总数约400万石,而分给各地亲王的收入这达到800万石。 而当年帝国全年的田赋合计2600石,仅宗室的俸禄支出就约计占国家田赋收入的30.7%。 2、明代宗室获得禄饷之外,还可通过庄田获得地租。 《明史・食货志》云:「 ”太祖赐勋臣公候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以其租入充禄。此时诸王只食庄田租税,对其并不直接管理,庄田仍具有禄田的性质。另外,「 ”郡王诸子年及十五,每位拨给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 然其后「 ”令止给禄米”。从「 ”止”字当可看出明初禄饷和皇帝赐田租入,宗室难以二者兼得。其后,宗室庄田也如公侯,多复岁禄,「 ”归旧赐田于官”。 明代的一倾为一百亩,亲王庄田一千倾则为十万亩,而且为世代相传。 这部分的庄田可以免除赋税,不交财政,由皇室外放收租。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同时,这个制度又开启一个很坏的先例,就是很多地主会找皇亲把土地挂靠于皇亲名下,可免交国家赋税。 造成明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而国家田赋收入大减! 3、其他藩王福利赏赐 实际上,明朝各代帝王还有对皇兄弟大量赐田举动、赐盐税特权。明神宗的第五子瑞王朱常浩,就藩陕西汉中,神宗一下子赏赐与他30000顷土地。但在汉中才搜刮到41顷五十二亩土地,以及西安1500顷,距离30000顷的目标还差得太多,只得作罢。 这种赏赐田地与盐税等政策,虽已无法统计,但显然更进一步加深了财政危机。 明思宗(崇祯)殉国处 而明朝万历时期的财政收入:2400万——2600万两之间。 全盛时期万历朝初年1580年,所有田税加起来2100万两银子,连南宋朝三分之一都不到(南宋孝宗年时财政收入高达7000万两)。 当时明朝万历年间的一石米估算值0.7-0.9两之间。折算出粮为2000万两之间是为合理值! 明帝国各项杂税,海关税(包括隆庆开关后月港收入)、盐税、贸易税、官碟、度碟等所有收入最高不超过300万两。 所以,仅只计庄田收入在内,明朝的宗室财政负担约计国家财政收入的35-40%之间。 又由于明太祖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农业王朝,导致在明朝财政收入基本只能出于百姓田赋,而不能象宋朝广开商业税有不断的财政增长。 在一个没有增量的财政环境下,其宗室的财政支出实际上就拖垮了明王朝。 对比清王朝的宗室俸䘵制——官员俸䘵高于宗室 而后来的清朝思考就成熟一点。除了国家俸养的铁帽子王一共十三个(清末占三位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其他的亲王隔一代就降一级。 清宗室供奉制度 清代官员养廉银待遇《清续文件通考》42 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清代的官员俸䘵比亲王等相应级的要高。 即使是帮慈禧夺权立有大功的恭亲王奕诉,1862年,慈禧也只能是赏其亲王双俸,那就是二万两银子。仍不能与当时的总督相比肩。 宣统年清代宗室人数情况表 可以看到,整个清代对于宗室的负担支出是较低的。 而整个清代的财政收入一直是稳定在4000万两,在清代后期,财政收入最高时达1-2.9亿两(1908年)。支出比例清代比明代就更加低。 既然问题这么严重,后世皇帝又为什么不改呢? 1、儒家一直倡导「 ”敬天法祖”, 程朱理学在明朝初年被明太祖定为官方哲学。 对于祖训的忠实执行是程朱理学中,孝文化的一种体现,在这个文化与道德层面上,明后世皇帝,如果对于太祖政策进行较大的修改从道德层面上是讲不过去的。 对明太祖的政策进行修改为之「 ”不孝”,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承担的合法性问题。 2、明太祖的政策又很专横。后世皇帝要修改都不便修改。 在《皇明祖训》中又写得很细,子孙后代必须如此。不象宋太祖的遗训,仅仅是做框架的遗训,如「 ”子孙后代不得屠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之类。 如明太祖规定十年一次田地丈量。他在位时因为他个人威信还可以做得到。 但全国性的田地丈量之事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涉及的人员之多,时间之长,而且越到后期核对难度越大。 到了明武宗时,虽然还是按祖训做了两次,可是报上来的数与之前的数是一模一样。 可见明武宗根本就没有执行,只是按之前的进行报数而已,就变成了敷衍一下祖训。 这样的祖训根本就执行不了。 3、宗室制度又是慢性毒药,所以不急于改 如果不是致命的打击,是不会进行更改,总希望下一代进行改革。 如明成祖之所以改藩王权力制度是确实影响到皇权的安全。是要命的问题,所以就进行了暗改,只改了藩王的权力机制,但是整个藩王的俸䘵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改革。 到了明朝末年,万历、祟祯朝,外患严重,就想到了加田赋,结果造成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 宗室俸䘵给不齐时,就改成了拖欠,造成宗室闹事,那时已经为时已晚。 两头不讨好 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吸引历史教训,考虑政策的长久性与可能性。 以至于如顾炎武所言,末代君王祟祯皇帝,在闯王即将进城之时,皇帝亲手刀刃长平公主时,太子及三个儿子无处可逃时,只能痛哭:「 ”何生帝王家?” 在明末乱世,百万宗室之惨状,后世生灵之涂炭,相信老朱在天之灵,只怕也是毁莫当初吧。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盲目溺爱只能造成毁灭,不吸取历史教训更是自取咎由。 所以,可以说明初朱元璋制定国家大政之时,是典型的小农意识心态过重。其中包括了其废丞相,小农经济、八股文、海禁政策等。 导致华夏文明从此1368年开始衰退。 参考资料: 《明史》 《明经世文编》之《处置宗室查核边饷议》徐光启 《明会典》之《营造一》,王府 《清续文献通考》 《清会典事例》
本文标签:明朝中国古代史历史宋濂朱元璋明成祖明朝历史元史元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