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学终有成,人称为「”小诸葛”,「”通经史,多权术,善应变。”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轩),娄星区茶园镇人,晚清县学生员,官至陕西巡抚。太平军起,佐助罗泽南办理团练,保训导。咸丰四年(1854),参与曾国藩戎幕,转战江西。次年,率军与太平军争夺武昌。9月间,同太平军在蒲圻接战。咸丰十年(1860),受聘入骆秉章幕参赞...

「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学终有成,人称为「 ”小诸葛”,「 ”通经史,多权术,善应变。”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轩),娄星区茶园镇人,晚清县学生员,官至陕西巡抚。太平军起,佐助罗泽南办理团练,保训导。咸丰四年(1854),参与曾国藩戎幕,转战江西。次年,率军与太平军争夺武昌。9月间,同太平军在蒲圻接战。咸丰十年(1860),受聘入骆秉章幕参赞 ... ,破格以知府用。次年署四川布政使,同治元年(1862)实授。翌年,大败太平军,得到清廷嘉奖。旋奉诏督军陕南,擢升巡抚。同治三年(1864),打败入陕义军。同治五年(1866),西捻军由河南入陕,所向披靡。刘蓉率军防守受挫,全军覆没,被革职回家。著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辨录疑义》等。 少负奇才 刘蓉从小生长在湘乡四十都乐善里(今娄底市娄星区茶园山)比较富裕的家庭,不愁衣食。父亲刘振宗,虽然没取得过显赫功名,但却是一位「 ”恢奇有才识”的饱学之士;虽蛰居乡间,却有胸怀天下之志,对世事人情看得比较透彻。1845年前后,他对当时与刘蓉一起问学的曾国荃说:「 ”天下之乱已兆,无有能堪此者。其吾涤生乎?君与湘阴郭君(指郭嵩焘——笔者注)及吾家阿蓉,皆中兴之资也。”从后来这几个人的情况可知,刘振宗的预见得到了证实。1853年初曾国藩奉旨出山赴长沙督练湘勇时,刘振宗又以大义促成刘蓉辅佐曾国藩,并送另一个儿子刘蕃从军。刘振宗所体现出的这种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积极人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刘蓉的人生旨趣所向。 刘蓉从小聪明好学,但他生性自负,不肯随从时俗以应科举,刘振宗比较尊重儿子的选择,不强制其读死书,重视的是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所以刘蓉30岁时还没有考中秀才。然而,刘蓉讲求学问与现实生活问题的有机结合,注意通过治学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用以充实自己的才学,增长「 ”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思一用其学术以兴起教化,维持天下之敝,不乐贬道以求仕进”,刘蓉读书,「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学终有成,人称为「 ”小诸葛”,「 ”通经史,多权术,善应变。” 1834年,刘蓉游学于长沙岳麓学院,结识了正在这里深造的曾国藩和郭嵩焘,相见之后3人甚感意气相投、志趣相同,遂拜帖订交为挚友。而刘蓉的「 ”奇才”之名,通过曾国藩在朋友中的大力宣传,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1850年,刘蓉养晦深山,将其室取名为「 ”养晦堂”(在其居宅「 ”遂初园”右边)。曾国藩得此消息后即作《养晦堂记》。「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曾国藩对刘蓉学术主旨和人生志趣的中肯评价,进一步扩大了刘在士大夫阶层的声望。湘乡知县朱孙贻惊叹刘蓉其才,秘密让刘父督促就试,举为首名,始补县学生员。 诚信君子 1834年,曾国藩初次相识刘蓉,谈话很高兴。以后曾国藩又多次拜访这位乡贤,十分友善。1839年刘蓉闲居在家,曾国藩从京会试归里,专程到乐善里看望,勉励他攻读史书,勤奋写作。正如曾国藩1852年在《刘母谭孺人墓志铭》一文中说:「 ”国藩不孝,幸得内交于当世通才硕学、仁人君子,不为不多。而莫夙于里中刘蓉孟容,谊亦莫隆焉,以是襮于人,人亦襮之,以谓两人者,天下之至爱也。”曾国藩指出人以坦诚对人,别人也会坦诚对他,用来说明曾、刘二人可说是天下之至爱。后来,曾国藩督办湘军,刘蓉加入其幕僚,这位典型的中国绅士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节,以仁义道德相标榜,重义而轻利,在曾氏幕府时,竟长期不支领俸银,以表明自己的志节。同时,他是曾国藩100多位幕僚中最得力的幕僚助手,交往最深,不但能干,而且性情相合,时时处处都能让曾国藩满意、敬佩,所以常与刘蓉商议天下大计。曾国藩在1858年应刘蓉之请,为其弟季霞作的墓志铭中说:「 ”孟容于士类,扬清激浊,而季霞不置臧否。孟容稍立崖岸,别白是非,鲜所假借”。对于人情世故,应赞扬好的,驳斥坏的,但季霞从不表态,孟容在紧要关头则能认清是非,很少出错。 刘蓉在曾氏幕府呆了一年多,1855年湘军重要将领塔齐布病故,罗泽南分兵赴援武昌,湘军连吃败仗,战局险恶,处境艰难,刘蓉认为长期在此呆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故多次提出辞去差使回湘乡老家,可曾国藩总是找各种理由劝阻,有一次,刘蓉重提此事,曾国藩吟哦片刻后提笔写了一诗,刘蓉看时,却是一首宝塔诗: 「 ”虾。豆牙。芝麻耙。饭菜不差。爹妈笑哈哈。新媳妇回娘家。新朋围桌齐坐下。姑爷一见肺都气炸。众人不解转眼齐望他。原来驼背细颈满脸坑洼。” 刘蓉见满纸皆诡趣言语,可细细品之,却又造句奇拙,因此,不动声色。隔了一会儿,刘蓉终于噗哧一声笑出声来,并给续上两句:「 ”涤生诗才大有长进真堪夸。刘蓉认输留在军营莳竹栽花。” 刘蓉终于应曾国藩之约留其幕府,成为曾国藩关系始终最为密切的幕府大员和儿女亲家。 名扬巴蜀 1856年,刘蓉投靠湘军重要将领罗泽南门下,以丰富的学识博得罗的称赞,说他:「 ”研心经史,步趋程朱,而于当此之务,无不穷究,为不可多得之经世人才,一旦乘时而起,必可大用”。刘蓉因辅佐罗泽南攻打武汉有功,升任知县衔。其时,弟刘蕃被太平军击毙于湖北蒲圻,刘送丧回乡,与杨昌浚在娄底办团练。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力荐刘蓉帮助开办军务,拟知县加三品任用,不久升布政使。骆在 ... 政治上都仰仗于刘蓉,刘蓉也非常卖力。四川义军李永和、蓝大顺所率部队都遭到他的镇压,伤亡数万人。 1863年2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由广西、贵州入四川,骆秉章命刘阻石达开于川南。石达开率军绕过封锁线、迂回滇黔,渡金沙江往川南突围,骆秉章命人收买当地土司作战,命刘蓉派重兵扼守大渡河。太平军被困,粮尽援绝。石达开自知陷人绝境,然而在失望之余,奋笔题诗云:「 ”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峨江定不降。”可是经历20余日的昼夜血战,石达开损兵折将四分之三以上,元气大伤,进退维谷,英雄末路,思绪万千。为太平军官兵生命计,他赴清营谈判时被擒,6月被刘蓉解往成都,凌迟处死。临刑前,石达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令骆秉章、刘蓉不得不对他敬畏三分。刘蓉在给友人的书信或奏折中,多次反映出这种心情说:「 ”石达开具有大丈夫气魄,言行不亢不卑,无丝毫贪生怕死之气,确实难得。”刘蓉能对石达开作出这样的评价,湖湘实学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是比较明显的。自此,刘蓉名震巴蜀,受到清帝嘉奖。其时,太平军遵王赖文光率部进入陕西,与捻军和 ... 起义军配合,声势浩大,陕西大震。6月,湖广总督官文奏言:「 ”刘蓉晓畅戎机,勇于任事。刻下石逆被擒,川省军务得手,即于滇、黔各匪环伺川疆,得骆秉章指挥调度,想能次第荡平。应令刘蓉独当一面,傅资展布。如蒙天恩予以疆寄,令督办陕南军务,与荆州将军多隆阿各张一帜,必能绥靖边疆”。7月,清廷令刘蓉督办陕南军务,并破格提拔为陕西巡抚。同治二年(1863)七月,刘蓉率四川汉中镇总兵萧庆高、肃州镇总兵何胜必入陕,值太平天国天京告急,赖部南援,刘乘机进剿捻军,采取步步紧逼、搜 ... 殆尽手段,平定陕南。 献计收新疆 1867年,刘蓉因官场风波,遭人陷害,开缺回籍。 此时,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赴陕西镇压捻回起义。左宗棠行前,就上奏朝廷,请起用刘蓉,奏章中说:「 ”臣与刘蓉相知有年,自顾才力无以逾之”。可是刘蓉执意不出,他给左宗棠写了著名的《用兵六策》,将自己数载治边的经验告诉这位旧友。他说: 「 ”关陇用兵不可不早计者有六:一、剿贼不难,所难者筹饷筹粮。筹饷筹粮尚易,尤难者运粮。非宽筹粮饷,运有办法,切勿进兵。二、军糈无资,当缓新疆西征之师,先肃清陕西境。辟地屯田,储糗粮,练马队,然后振旅出关。三、办甘肃之贼,当以陕为根本。资粮转输,皆须借力于陕,非得同心臂、共忧乐之人为陕抚,持心定志,不足与济艰难。四、捻贼入陕,号四五万,然能战者不过六七千人。每战,辄以马队万骑四面包围,懦卒怯将,慑而望风靡。其实但能严阵坚持,屹立不动,则亦不敢进逼吾阵。俟其锐气衰惰,奋起突击,必无不胜。五、办甘回,当先清陇东,次捣河狄。两地既定,其余可传檄而定。专事剿,则力固不逮;不痛剿而议抚,则叛服无常,亦何能济。六,关陇将才吏才,无可用者。然地瘠势艰,虽杰出者视为畏途,须广罗艰贞坚苦、仗义相从之侣,以资襄助。此六者其大端也。以公智虑渊涵,固可即此以得大凡矣。” 左宗棠后来主持平定陕、甘,收复新疆,「 ”一切经略,大率如蓉言”。 深厚情谊 1855年2月,湘军攻太平军于湖口,大营遭受太平军偷袭,曾国藩坐船连旗舰也被掳去,文书密件尽失,本人几乎被俘,他愧愤不已,立即骑上战马,要冲入敌阵,壮烈地战死,被刘蓉等拼命劝阻才罢。 曾国藩回乡探望病重的母亲,得知万宝仙女寨有治母病的中草药,携名医于山寨寻觅,并邀刘蓉相陪。他们见山腰有洞,洞内有观世音佛像,于是进洞朝拜,曾国藩雅兴大发,当即吟出一联:有心向善,何必远朝 ... 。刘蓉不假思索对曰;诚意拜佛,此处便是灵山。这幅楹联连同曾国藩手书的「 ”天籁岩”匾额至今流传。 1857年,曾国藩因父丧回籍,刘蓉多次来到荷叶交谈。刘蓉对曾国藩之父并与其儿媳贺氏的去世深表同情。他出于对这位老友的情谊与对曾纪泽的厚爱,竟主动将自己的闺女许予曾纪泽为继配。这样,与曾国藩订交最早、友谊最笃的刘蓉,又成了曾国藩的儿女亲家。两人曾经同植的两棵万年松,至今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是其关系密切、情谊深厚的最好见证。故后来即使天各一方,两人仍然书信不断,并互寄诗文。曾国藩在《怀刘蓉》的诗中写道: 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 具眼规皇古,低头拜老农。 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 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 诗中除对刘蓉极具推崇之辞外,字里行间也透出他对刘蓉这位朋友的无比思念。 他们之间的书信往返,更多的是相互讨论学问之道。曾国藩不是以功名有无、高低来看待刘蓉,而是以才学的高深来对刘蓉予以评价和肯定。刘蓉侧重于对宋学的推崇,而对汉学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信道力学,又能明辨王阳明之非;曾国藩则主张对汉、宋二学兼采博收,调和之意比较明显。1843年,曾国藩在《致刘蓉》一书中,初步阐发了他对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基本主张。他在信中说,我曾国藩今天论述学术的的见解,主要是受了你刘蓉的启发。接着,刘蓉在两年之内写了3封书信给曾国藩。当曾国藩对办团练之命坚辞不出之时,刘蓉还专门写了书信一封,劝其不能仅「 ”托文采庇身”,应以「 ”救治乱”为己任。针对国家和平时期与多事之秋的不同形势,刘蓉批评曾国藩应从远略、大局着眼,不能只看自己声望日起,就沾沾自喜,或者以文自误,不忧天下事;更不能上章言事,不管采纳与否,而自塞其责。信中说:「 ”托文采以庇身,而政纲不问,藉诗酒以消磨时日,而吏事不修……我想这不是贤能者的胸怀。比起陆、范的志量差得远了。”他规戒曾国藩不能拘泥于妇人之仁,而当行「 ”仁”于天下。信中说:「 ”贞女在众人面前自夸说:‘吾能不淫’,不淫就足以表彰淑女的贤德吗?不规划其大事而只以末节自张,这是何等的浅陋啊!”刘蓉的信可以说是天下名篇。他与曾国藩有同乡挚友之谊,敢于抛开情面,肝胆共见,曾国藩接到刘蓉的信后,大为信服。 晚居遂初园 刘蓉是一位对程朱理学有浓厚兴趣的人,一切思想言行力求以程朱义理为准绳。「 ”在官,与人以礼进退,不以得失毁誉为意”。1867年1月下旬,为阻止西捻军进逼西安,刘蓉兵败灞桥,更遭人陷害,朝廷昏庸,将其开缺回籍。但他没有对功名富贵流露出依恋之情,而是胸襟坦荡,直面人生。 1867年春,刘蓉去官归乡之后,将自己的书斋改名为「 ”遂初园”,意即我刘蓉的初衷不在于做官,不在于功名富贵,而在于读书做学问,今天既已去官,就应安心做学问,以尽力实现我最初的愿望。他竟足不出庭户7年;并作《还山篇》力劝曾国藩急流勇退,归隐田园。诗中云: 功臣名遂身不退,劬劳缺掌胡为哉! 南岳巍巍固天纵,岩栖要得幽人共。 武乡尽庠事何成,邺侯还山身更重, 留侯辟谷意非狂,淮阴就醢词何痛, 青霄已快翔双鹤,丹穴终看巢三凤。 题诗远寄多髯公,唤起黄州春一梦。 曾国藩见诗后,感慨万千,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在1870年2月写信给刘蓉,对刘蓉有志于学术的精神大加赞赏说:「 ”南望故乡,恨不能屏弃百事,从阁下一豁襟抱也。”并称颂刘蓉:「 ”洞澈先王经世宰物之本,达于义理之原,遂欲有所撰述,以觉后世之昏昏。”步人晚年的刘蓉与曾国藩,尽管彼此难得一见,书信往返也不如从前,但却集中到一个主题,就是畅论学术见解,交换治学心得,为后人研究晚清思想文化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史实。 1872年,刘蓉得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消息后,感到无比的悲伤,挥泪作挽歌百首,悼念这位好朋友。其中第三首说: 「 ”海内论义我最先,从容文洒记当年。可怜鹤发支离叟,老向人间哭逝川”。 由于过度伤感,一年后(1873) ,刘蓉也溘然长逝于遂初园。 刘蓉有《养晦堂文集、诗集、词集》6卷、《思辨录疑义》等著作传世。《习惯说》一文,后人视为文中佳作,文朴言简,寓意深长,民国以来,长期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课文,迄今脍炙人口。而最能反映其平生心声的,则是《养晦堂诗文集》。
本文标签:曾国藩太平军中国近代史石达开刘蓉骆秉章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