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疾病认知】不寐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文名称:不寐 英文名称:insomnia 其它名称:不得卧、目不瞑 相关疾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 疾病分类:中医 主要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常见症状: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名词解释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历史沿革 1、不寐在《内经》称为「 ”不得卧”、「 ”目不瞑”。 2、《素问·逆调论》记载有「 ”胃不和则卧不安。” 3、《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认为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 ”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 4、《景岳全书》中将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5、明·李中梓提出:「 ”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6.戴元礼《证治要诀》又提出「 ”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 与西医病名关系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机 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诊断依据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病症鉴别 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鉴别。不寐是以单纯性的失眠为症状,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于生理状态。若因其他疾病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分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其它疗法 1、穴位外敷 吴茱萸9g,米醋适量,将药捣烂后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两足心的涌泉穴,24小时取下。 2、针灸疗法 (1)体针: ... 神门、三阴交穴位。心脾亏虚者可选加心俞、厥阴俞、脾俞;肾亏者选加心俞、肾俞、太溪;肝火上扰者选加肝俞、间使、太冲;脾胃不和者选加胃俞、足三里。 ... 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2)耳针:穴位为皮质下、交感、心、脾、肾、内分泌、神门。每次选2—3穴,中强 ... ,留针20分钟。 转归预后 本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因病情不一,预后亦各异。 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外,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者,治疗难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易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预防调护 1、本病证属心神病变,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对不寐患者来说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地入睡。 2、睡眠卫生方面,帮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另外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减少噪音,去除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 临证备要 1、治疗不寐应掌握三个要领:①注意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如补益心脾,应佐以少量醒脾运脾药,以防碍脾;交通心肾,用引火归原的肉桂其量宜轻;益气镇惊,常须健脾,慎用滋阴之剂;疏肝泻火,注意养血柔肝,以体现「 ”体阴用阳”之意。「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②强调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安神的 ... 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惊安神、安神定志等不同,可随证选用。③注意精神治疗的作用。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 2、活血化瘀法的应用:长期顽固性不寐,临床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伴有心烦,舌质偏暗,有瘀点者,依据古训「 ”顽疾多瘀血”的观点,可从瘀论治,选用血府逐瘀汤,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理气疏肝,地龙、路路通活络宁神,生地养阴清心,共起活血化瘀,通络宁神之功。 文献摘要 1、《素问·逆调论》:「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2、《景岳全书·不寐》:「 ”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 ... 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曰:「 ”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类。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 3、《类证治裁·不寐》:「 ”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4、《灵枢·大惑论》:「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5、《重订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 6、《丹溪心法·健忘》:「 ”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戴云: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以为病名,非比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治之以归脾汤,须兼理心脾,神宁意定,其证自除也。” 医案选读 病案一 某,33岁,自述失眠已久,时常心悸,怔忡而慌,诊之六脉细濡,而左寸更弱。此由操神过度,致损心阳,目下牵连五脏皆虚。宜龟鹿二仙丹加味以补之。 鹿角胶三钱 龟板胶三钱 高丽参一钱五分 甘枸杞二钱 炙绵芪二钱 茯神三钱 煅龙齿三钱 煅牡蛎三钱 枣柏仁各三钱 广橘红一钱五分 石菖蒲一钱 粉草一钱 桂圆三个 红枣三个 生姜三片 每日宜服猪心一个,用生枣仁一两,水炖烂,晚临卧时去枣仁,连汤食下。 二诊:上方服4剂颇好,头晕、失眠、心慌俱减,诊之左关脉有虚弦象。勿多思多虑,以防扰动肝阳,当慎之。仿原方加减作丸,缓以补之。 高丽参八分 贡于术一两 净萸肉一两 化橘红八分 枣柏仁各二钱 粉草一钱五分 当归身一两 茯神一两 明天麻一两 龟板胶一两 煅龙齿一两 上药共研细末,用龟胶化开,加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日早晚服三钱,开水送下。 (张文康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恕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病案二 某,壮年,患者操劳忧虑,心神交瘁,久之酿成失眠,往往终宵不能合目。今岁入夏以来,失眠变本加厉,历经医治罔效。至今已达三夜还未入睡,头脑懵懵,衣不知热,食不知味,……面虽白而神采飞扬,谈笑自若,双目隐隐现红丝,脉两关均弦长,舌边有青纹。患者爰因思虑郁结日久,气与血迸而为瘀,瘀血不去则眠终不安,故投血府逐瘀汤治之。 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川芎9g 淮牛膝9g 参三七9g 大生地9g柴胡9g 京赤芍9g 炒枳壳9g 炙甘草3g 二诊:后此二月,复来求治,言旬日来又苦失眠,但不若前次之甚……两关仍弦。依然实证也,因有头痛目赤、胁胀等肝火上炎症象,正如柯韵伯所云:「 ”肝火旺,则上走空窍,不得睡。”改用龙胆泻肝汤。 黄芩9g 龙胆草4.5g 小生地9g 泽泻9g 车前子9g 生甘草3g 柴胡6g 黑山栀9g 当归6g 木通9g 上方共服5剂,而夜眠全安,肝火上炎症象亦除。 (余瀛鳌等编.现代名中医类案选·范先虎先生失眠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声明:文章来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编辑:细辛妹 审核:虫哥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睡眠不寐中医失眠健康养生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