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永庆:塑胶大王

王永庆祖籍是福建省安溪县.那里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很困难。王永庆的曾祖父因为日子过不下去,只得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台湾省寻找生路,后来便定居在台湾省省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王家几代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 王永庆刚刚学会走路,就跟着母亲出外去捡煤块和木柴,希望能换点零钱,或者供自己家烧水做饭。童年的小永庆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他俄极了,只好偷偷地摘路边的番石榴吃。家里偶尔“改善生活”,煮一些甘薯粥,他也只能分到一小碗。王永庆7岁那年,父母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失学,取出多年积攒起来的几个铜板,把他送进乡里的学校去念书。别家的孩子第一天上学,都会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可王永庆还是平时的那一套,他穿的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他头上戴的草帽早已破了,但还得靠它挡一挡烈日风雨。他买不起书包,只能用一块破布包上几本书。他连鞋子都没有,总是赤脚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 >就是这样的生活,王家也没能维持多久。小永庆9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王永庆看到母亲日夜不停地操劳,总想多帮母亲做点事。挑水、养鸡、养鹅、放牛……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尽量多做。就这样,他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王永庆的祖父劳苦了一辈子,最后只给孙子留下了一条教训。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15岁的王永庆,听了祖父的话,决心走出山区,去寻找一个能挣到钱的地方,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台湾省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些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开,营业上就碰到了困难。原来,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地拴住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没有人上门。16岁的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努力为他的新主顾做好服务工作。他主动为顾客送上门,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他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它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获利颇丰。这个赤手空拳的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那么,该干什么好呢? >50年代初,台湾省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台湾省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省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省的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这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却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王永庆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省,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省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省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敢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省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台湾省企业界一轰而上角逐于木材行业时,王永庆果断地转向了塑胶行业;可是,当他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却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去关注他当初借以发家致富的木材行业。这一看,又让他看出了新的发财途径。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永庆:塑胶大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经营之神”王永庆留给子女的一封信

    台湾省“经营之神”王永庆日前辞世。他留给儿女们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子女们: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

  2.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醒世恒言》中说道:“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

  3. 民间故事:杆秤的秘密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公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了,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过了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

  4.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醒世恒言》中说道:“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

  5. 秤的秘密(图文)

    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了一个塾师的女儿为妻。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公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了,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时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的秘密。省思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承担他人的过失,有的时候并不需要条件。

  6. 台塑集团王永庆的故事(3)

    最近几天,岛内政商大腕纷纷前往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的灵前吊唁,媒体更是长篇累牍地介绍这位台湾省“经营之神”的点点滴滴。对于台湾省民众来说,“王永庆”这三个字已经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代表一种奋斗精神、一种道德力量。创立台塑集团后,王永庆对待跟自己打天下的人,也非常用心。而在大陆,王永庆捐赠30亿元人民币,预备兴建1万所希望小学,目前已经立案或发包兴建的有2300所小学,已完成的有500多所。

  7. 台塑集团王永庆的故事(2)

    王永庆,台塑集团的创始人,于10月15日凌晨去世。5月14日,台塑集团企业创办人王永庆和王永在决定由企业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援四川灾区,创下台湾省企业捐款之最。王永庆之女、台塑集团副总裁王瑞华说。执掌台塑集团半个世纪的董事长王永庆如此说。知情人士表示,王永庆对慈善事业的慷慨与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王永庆个人身价也位居台湾省富豪首位,其家族则成为台湾省的名望大族。

  8. 台塑集团王永庆的故事(1)

    台塑集团王永庆节俭到一条毛巾使用30年王永庆一生简朴,尽管坐拥亿万资产,却从不奢靡,他对于吃的原则是“简便”,每天早上的公司会议,王永庆会享用并不丰盛的早餐:牛奶、咖啡和鸡蛋。每次到台塑旗下的酒店、宾馆、企业视察,王永庆必然会到洗手间走一趟。除了自己节省,王永庆也要求家人不要大手大脚的花钱。在王永庆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们生活也都十分简朴。台塑集团所辖的企业、工厂,同样也浸染了王永庆的勤俭风格。

  9. 从一粒米成功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省首富的事业。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10. 台塑集团王永庆的故事(2)

    王永庆,台塑集团的创始人,于10月15日凌晨去世。5月14日,台塑集团企业创办人王永庆和王永在决定由企业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援四川灾区,创下台湾省企业捐款之最。王永庆之女、台塑集团副总裁王瑞华说。执掌台塑集团半个世纪的董事长王永庆如此说。知情人士表示,王永庆对慈善事业的慷慨与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王永庆个人身价也位居台湾省富豪首位,其家族则成为台湾省的名望大族。

随机推荐

  1. 毕业留言寄语感人

    毕业留言寄语感人1、我的思念是绵绵的风,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只要你的窗帘轻轻飘动,就是我在轻声地将你呼唤。但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手有意,手有情,掌心中千言万语,也有我难言的秘密。

  2. 论章学诚的学问观

    论章学诚的学问观  章学诚在乾嘉考证学盛行之时,提出了独特的学问观,对繁琐的考据学风有所纠正和补救。章学诚的学问观是以“学问”和“功力”之辨为基础,以“性情”而入,“博”与&...

  3. 施而不费的意思 | 成语大全

    亦作“惠而不费”。《史记–吴太伯世家》:“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4. 奥运冠军成长小故事

    一下子从世界亚军的位置上跌到谷底,张怡宁感觉天都变成阴沉沉的了。那年年底去欧洲比赛,张怡宁一改过去的作风,对每场球都准备得细致充分,哪怕对手只是一个欧洲青年赛的冠军,她也严阵以待,利用一切机会去了解对手的情况。苦战五局,张怡宁赢得了最后的冠军。至今为止,她一共写了多少本日记,张怡宁自己也不记得了。对一切都了然于胸,准备充分后,赛场上的张怡宁当然不会有什么情绪波动了。

  5. 冬季晚餐误区--四过

    科学家将动物分成两组,一组早上喂含白糖的饲料,晚上再喂普通的饲料,另一组则正好相反。因为肝脏、脂肪组织与肌肉等的白糖代谢活性,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同的阶段中,会有不同的改变。所以摄取白糖后立即运动,就可抑制血液中中性脂肪浓度升高。而摄取白糖后立刻休息,结果则相反,久而久之会令人发胖。因此,除多饮水外,应尽早进晚餐,使进食后的排泄高峰提前,排一次尿后再睡觉最好。

  6. 自给自足造句_自给自足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自给自足zìjǐzìzú自给自足的意思和解释:给:供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给自足的出处《三国志·魏志·步传》:“种瓜自给。”《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自给自足的例子人民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展开了~的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造句自给自足造句相关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7. 梦见坐火车上厕所

    周公解梦梦见坐火车上厕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坐火车上厕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猕猴骑土牛造句_猕猴骑土牛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猕猴骑土牛míhóuqítǔniú猕猴骑土牛的意思和解释:比喻职位提升很慢。猕猴骑土牛的出处《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猕猴骑土牛的例子猕猴骑土牛造句猕猴骑土牛造句相关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9. 梦见采野菜

    周公解梦梦见采野菜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采野菜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失败的投票

    以19世纪美国政治投票的华而不实的标准来看,并不令人印象深刻:一张薄薄的3×13英寸的长方形纸。除了最上面的印刷字体,来自印第安纳州亨德里克斯县的史密森尼1888年的共和党选票,是全美美国人过去投票的一个相当普通的版本。列出了总统和副总统的提名人,接下来是印第安纳州选举团15名成员的候选人——这个稍微有点神秘的机构实际上仍在选举我们的首席执行官——最后是州和地方办公室的候选人。印第安纳州民主党人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