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炎黄二帝战胜后奠定了后世汉文化的格局,蚩尤败后,其后裔则辗转流徙到大山里,诞生了苗族文化。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我们的远古历史传说中,五六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曾发生过北方炎黄二帝与南方蚩尤的大战。炎黄二帝战胜后奠定了后世汉文化的格局,蚩尤败后,其后裔则辗转流徙到大山里,诞生了苗族文化。 炎黄蚩尤大战中的鸟图腾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历史中,汉苗文化一直是并肩齐举、相互渗透和影响,直到今天,民间各地还存在着大量汉苗文化相互融合下的习俗,比如著名的「 ”傩戏、巫傩面具”等,它们已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之一、而不再仅仅属于少数民族文化。 今日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的「 ”傩戏”就来自远古时期的「 ”傩文化”,「 ”傩”则起源于苗族人民的鸟神崇拜。 苗族的傩神图腾 除了深入 ... 民间之外,「 ”傩”也曾是古代宫廷礼制的一部分,只是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被逐渐融合和「 ”吞并”了,但我们却无法否认它们与苗傩文化「 ”同本共源”的事实。 苗傩「 ”鸟神图腾”与 ... 「 ”凤凰图腾”之间的关系 由于古时生产力低下、出于对太阳的敬畏,世界各地都有过「 ”鸟图腾”的崇拜历史。我国的《山海经》里就载述了「 ”凤凰”这样的神鸟: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鸟图腾是世界共通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一种生活在 ... 荒漠的神鸟,这种神鸟融合亚述人的「 ”不死鸟”和埃及人的「 ”太阳鸟”后,就被西方人统称为「 ”Phoenix「 ”。出于类似的鸟图腾崇拜源流,我国也就将「 ”Phoenix「 ”译为「 ”凤凰”,因为这些鸟都出自抽象性的概念、谁也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即便在我国,「 ”凤凰”也分「 ”五凤”: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鹓雏,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鸿鹄。 可见,如此抽象的神鸟,统治者说它是怎样、它就可以是怎样。当听说印度有种可以在火中重生的神鸟,我国自然就给它套上了「 ”凤凰涅槃「 ”的术语;总之,一切神鸟都可称之为”凤凰「 ”,苗族的「 ”鸟图腾”能成为”凤凰「 ”就不足为奇了。 远古时期的凤凰图腾 「 ”傩”在苗语里本身就是「 ”鸟”的意思,在苗族的宗教体系里,傩就是至高无上的神。由于汉苗二族长时间的共存历史,「 ”傩”不可避免地被融合进汉文化里面,当统治者见到那样的「 ”鸟图腾”后,自然就会联想起凤凰,以至于古时许多「 ”凤凰”图案直接就来自苗族的「 ”鸟图腾”。 儒家文化与傩文化在合一过程中演变出包容兼有的「 ”龙凤呈祥” 因为祭拜天神是古时所有统治者的共同需求,西周时的五礼就包含有「 ”傩礼”,其来源正是渗透入 ... 当中的「 ”傩文化”。 西周的「 ”吉、凶、军、宾、嘉”五礼中,「 ”傩礼”多出现在军礼和凶礼上,其主要目的在于「 ”驱逐鬼疫”。 「 ”五礼”中的傩礼舞蹈 苗傩文化中有一种「 ”巫傩面具”,由于戴上面具狩猎时能事半功倍,这些面具就被认为具有神秘的驱逐力量。「 ”驱逐鬼疫”同样有驱逐的需求,因而西周宫廷里的「 ”傩礼”同样具有各式各样的巫傩面具,其具体的礼制舞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跳大神”。 我国古代王朝中的礼就是法,违礼就是违法,傩文化作为「 ”五礼”之一,自然一直深入周、秦和西汉初期的宫廷当中。春秋时期起诞生儒家文化后,儒家体系自然不可能去排挤已成为「 ”五礼”之一的傩文化,儒家学者能做的,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体系与之融合。 被整体「 ”雌化”的凤凰概念正由此衍生,目的就是主推儒家所倡导的「 ”龙图腾”、而凤凰则成为与龙在一起的「 ”吉祥和谐”的象征。 龙与凤被「 ”串掇”到一起是儒家所为 从此,早期傩文化中「 ”凤凰齐飞”的形象开始逐渐朝「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发展,这样的体系确实也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从这角度上说,傩文化里的”鸟神「 ”就正式与汉文化里的”龙「 ”联姻了!"儒傩合一”正是始于早期龙与凤的结合,儒家文化由此开始深入统治阶层的核心。 「 ”独尊儒术”之后,傩与道渐被排挤出宫廷、开始深扎民间 在”儒道之争「 ”中,由于傩文化与道家具有更多的重合性,比如都敬畏大自然、都遵循天道等,这一点从它们两者类似的祭坛上可看出端倪。 出于这样的共性,西汉「 ”独尊儒术”之时,傩与道就受到了共同的排挤、被一点点融合和「 ”吞并”(其实只是转换概念),宫廷当中逐渐没有了傩与道的位置。 早已跟「 ”龙凤呈祥”融合一起的”傩图腾「 ”怎么办?儒家就开始对龙与凤进行具像化的描述,从外观形象上对它们进行了具体的定义。 秦汉时期起,龙与凤开始有了具像化的形象描述 从秦汉时期起,”凤凰「 ”开始脱离早期单一的鸟图案形象,成为了”栩栩如生「 ”的一种神鸟。与此同时,儒家还在史载中大力制造”各地发现凤凰「 ”的记载,借此强调”凤凰就是凤凰,凤凰不是苗人的鸟神「 ”。 实际上,「 ”独尊儒术”不可能完全排挤傩与道中的许多元素,西汉之后的「 ”新儒家”实际上已吸纳了大量傩与道的内容在内,仅是名义上统称「 ”儒”而已。 西周时就开始普及的宫廷傩礼也是不可能被儒家排除在外的,作为一种「 ”妥协”,儒家就从形式上对它们进行「 ”改良”,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程序,比如「 ”童男童女扮相”的元素,用以象征「 ”驱逐鬼疫”中的「 ”纯阳与生命力”之意。 今日各地傩戏中常见的童男童女形象正是始于那时期,晋代司马彪在《续汉书·礼仪志》中也曾提及这样的傩制,后世民间也一直保留着童男童女形象的传统。 然而《续汉书》之后,相关的其他史书记录却忽然全都不见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又是儒家在背后搞的鬼呢?比如司马彪曾提及的「 ”汉傩十二兽「 ”,后来就完全没了踪迹,成为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 唐明皇与戏神文化:「 ”牵强附会”中透露出的傩戏宫廷源流 由于史书记录断裂的缘故、加上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荒马乱,进入隋唐时期后,宫廷礼制里的「 ”五礼”就开始产生了巨大变化、开始朝着儒家的「 ”理想方向”推进:龙凤文化开始成为了统治阶层中的绝对主流,衍生出的文化含义也是史无前例的丰富。 龙凤呈祥,从唐代开始成了喜庆祥瑞图案 从这时期起,「 ”龙凤呈祥”除了象征皇帝皇后的「 ”天命”之外,也开始象征民间的婚姻美满,而这一切都是儒家框架下的礼教。 颇让儒家感到意外的是,因为李唐皇室尊老子李耳为祖,道家文化在唐代朝廷里一度「 ”死灰复燃”并跃居主流,而且象唐明皇这样热爱文艺的皇帝,更是成了梨园与戏曲的「 ”祖宗”。 唐明皇喜爱戏曲文化,民间戏曲中盛行已久的傩文化元素又得以短暂地回归朝廷(因为后面有安史之乱,因此这局面仅是昙花一现),因此民间就普遍尊唐明皇为戏神、借此感念那短暂时期里的「 ”傩戏中兴”。 早在宋、元、明期间,湖北、安徽等地的傩队就有抬着唐明皇神像四处游走的习俗,这里的「 ”唐明皇”其实也是童子的形象。 民间「 ”跳大神”,唐明皇成了他们的傩神 说这位童子就是「 ”唐明皇”,其实是民间刻意附会上去的,让唐明皇成为「 ”傩神”,除了透露出唐代宫廷曾盛行傩戏之外,还有着向世人宣示的含义:连皇帝都是傩神,那些反对者们还要禁止么? 经历过两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宋代之后民间的傩戏规制承袭就是唐明皇时期的传统。至于唐明皇时的傩戏跟两晋之前又有哪些共通之处,如今已不可考了,因为唐代宫廷从当时民间吸纳的也只是部分内容,不可能全部照搬的。 尽管唐末和五代十国期间又经历了大乱,得益于唐明皇这「 ”傩神”的存在,我国官方定义上的傩文化总算得到了延续、并且基于各地的文化习俗演变出丰富的流派。 当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傩文化 由于历代经、史、子、集中都曾记载过宫廷「 ”大傩”的仪式与程序,当代艺术家们在研究「 ”乡傩”时就免不了拿那些典籍进行参照对比。 当代戏剧中的傩文化元素 在近代,王国维是我国最先研究傩文化的学者,1953年出版的《中国戏剧史》中,王国维对于傩戏的大量观点就成了我国戏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傩文化中虽然承载有「 ”巫傩”中的迷信信息,但它所负载的人文、历史与艺术却是罕有的古老与丰富。如果单以「 ”迷信”去论断的话,《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也就不复存在了!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化艺术研究重获新生,继「 ”傩戏学研究会”的成立之后,2006至2014年间,我国有大量传统的傩戏剧目相继被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举的意义已完全超越了当年唐明皇对傩戏的推广。 当代的民间傩戏盛况 傩文化作为中国延续了五千年而没有断裂的文明、傩戏作为「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它融合过大量来自儒、道、佛里面的内容;「 ”龙凤呈祥”等只是儒傩合一、道傩合一、佛傩合一的一个缩影而已。 至于它们间具体的融合方式与内容,已成了今日傩文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当代传统节日中,「 ”傩戏”已成了不少地区热闹异常的民俗项目;如果没了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背景,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还有啥意义呢? 「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本文标签:傩文化龙凤呈祥凤凰儒家傩戏文化国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