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公元189年,董卓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便是汉献帝。不久,董卓毒死何太后,独霸朝政。随后地方群雄纷纷割据自立,对抗董卓,东汉名存实亡。公元589年,杨坚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南陈首都建康(今南京),南陈亡,隋朝重新统一天下。两次成功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次失败公元208年,曹操败于赤壁之战公元383年,苻坚败于淝水之战公元450年,拓跋焘止步于瓜步之战成功的案例总是相似的,失败则各有各的不同。

公元189年,董卓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便是汉献帝。不久,董卓毒死何太后,独霸朝政。随后地方群雄纷纷割据自立,对抗董卓,东汉名存实亡。 公元589年,杨坚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南陈首都建康(今南京),南陈亡,隋朝重新统一天下。 整整四百年的内乱,我国历史上再无如此混乱的时代了。 在我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南北之间不管是否有民族因素,重新统一的任务最终基本都由北方完成(朱元璋是唯一的例外),即使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也不曾改变。 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这四百年中,北方曾有5次南征,其中两次成功,三次失败。 两次成功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 公元589年,隋灭南陈。 三次失败 公元208年,曹操败于赤壁之战 公元383年,苻坚败于淝水之战 公元450年,拓跋焘止步于瓜步之战(此战拓跋焘其实是赢了的,但北魏此时显然尚未做好统一南方的准备) 成功的案例总是相似的,失败则各有各的不同。 淝水之战与西晋灭吴之战,相差百年,苻坚在攻东晋之前曾以西晋灭吴自比,比较二者的差异我们应当更能清晰的明白为何苻坚没能建立第二个「 ”大秦帝国”。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顺时巡狩,亦著前典,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 虽然王猛以「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为由劝苻坚不要南征,但苻坚依然想效法「 ”前典”,以「 ”横扫六合”为己任。那么苻坚南征与西晋灭吴有哪些不同呢? 1、前秦和西晋所依赖的政治力量不同 在曹氏与司马氏的争夺之中,司马家通过嘉平之狱、淮南平叛和 ... 曹髦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也赢得了当时世家大族的拥戴,曹氏实质上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同时,司马氏在263年灭蜀汉,265年通过禅让,代魏建立了晋朝。 淮南三叛,而腹心不乱,曹髦之死,而四方不动。 司马家族在今天名声不佳,但在历史上却也曾有过「 ”天下归心”之时。 这一点,非前秦所能比。 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 公元371年,前秦灭吐谷浑; 公元373年,前秦攻取梁州、益州,东晋军退居巴东。 公元379年,前秦攻占襄阳、彭城。 至此,前秦所占据的地盘几乎与灭吴之前的西晋相同了,可是当时西晋内部是稳定的,而前秦内部却矛盾重重。 民族间矛盾的不能解决,始终是前秦最大的内部威胁,苻坚不是没有察觉,但他采取的对各族的优待政策最终却埋葬了自己的前秦帝国。前燕的慕容垂、羌人姚苌在苻坚战败之时剪断了前秦的羽翼,给了苻坚最致命的一击。 同时,苻坚把关中氐族分徙至关东各地,目的是维护东方的稳定,可是「 ”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后来的事实证实了秘书侍郎赵整的这一预言。 2、对于南征的准备时间不同 司马氏灭蜀汉在263年;代魏称帝在265年;以羊祜镇襄阳,谋划攻吴在269年。也就是说西晋灭吴筹备了十年的时间,我们看羊祜的作战方略: 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邻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旌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行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 虽然灭吴之时,羊祜业已身死,贾充成为主帅,但五路出兵方略不变,羊祜堪称灭吴的战略大师。 反观苻坚攻东晋之战,则准备的极不周密。应当说,西晋灭吴是水到渠成,而苻坚南征则是在占领巴蜀之后的顺势而为,低估了东晋的实力。 史载苻坚出师之盛,百年仅见,「 ”众号百万,水陆俱进,次于项城。自项城至长安,连旗千里,首尾不绝。”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在淝水前线崩溃这一局部战斗性的失败后,竟然全部瓦解,苻坚之败,败的简直不可思议。或者我们可以说,苻坚的数十万大军极有可能只是被驱使的新兵,毫无战斗力,打赢之后锦上添花还行,一旦兵败,则如山倒,无法收拾。 苻坚南征,其实与当年曹操败于赤壁很相似,但曹操败后仍能重整河山,其原因就在于内部的稳定,这一点苻坚是不具备的,也是他最致命的弱点。 3、东吴与东晋国力不同 孙权之后,东吴的政权内乱频仍,西晋南征之前本就已成瓦解之势。蜀汉灭亡之后,西晋占据了长江上游,顺流之敌,对于东吴来说是防不胜防的,东吴之亡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而东晋不同,与东吴偏居江南一隅不同,东晋其实仍然占据半壁江山。东吴只有长江天险,而东晋则长期与北方政权拉锯与江淮之地,拥有「 ”守江必守淮”的有利条件。同时东晋曾数次北伐,三次占领洛阳,可以说东晋是割据江东的所有政权中最强大的,与东吴、宋齐梁陈、南宋、南明等相比,东晋卓然自立于江左。 东晋的世家大族实力强大,但其北伐往往不在北伐本身,而是为了以此为由掌控朝政,若非如此,东晋的北伐其实还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苻坚的统一北方和善待各族,缓和了永嘉之乱后的民族矛盾,但苻坚在淝水的战败则源于北方各民族间的矛盾远未消弭。前秦的灭亡使我国北方的内乱比之前更为加剧,姚苌的后秦、慕容垂的后燕、拓跋珪的北魏、赫连勃勃的胡夏等等不断征战中原,直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再次统一北方,才暂时结束了这一乱局。 而拓跋焘在450年瓜步之战饮马长江之时,意识到了政权内部民族矛盾的尖锐,他在击败了刘义隆的北伐之后最终率军北归。 民族的融合还要等到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洛阳和鲜卑汉化。
本文标签:淝水之战晋灭吴之战前秦世祖中国古代史历史三国东晋拓跋焘辛亥革命鲜卑族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