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251年,司马懿比诸葛亮多活了17年。令人奇怪的是作为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的17年时间内一直没有讨伐蜀国。这肯定不是因为司马懿不敢,而是司马懿太忙了。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从政治上来说,没有大气候,蜀汉一正立国,名正言顺,站了先机。你也不见曹操伐蜀汉,一个汉中之战,曹操再也不说伐蜀了。司马懿也是雄才大略,虽然阴险狡诈多了点。内部不安,没有足够地信任,曹叡并不十分信任,曹爽虽是草包,早期也是防范的紧。蜀汉并不是好打滴,人比较团结,又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谁敢轻视!其实,司马懿看的比较远,蜀汉不是当年刘邦时期的汉中,很是衰微,再就是地小人少,偏安一隅,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时间一长,人心已散就好办了。事实也是这样。邓艾伐蜀,偷袭就成功了。

  一、魏明帝不肯。234年诸葛亮去世,杨仪和魏延发生内讧,蜀军全线撤退至汉中。此时,司马懿曾启奏曹叡,要求趁诸葛亮去世,军队内讧的大好机会伐蜀,不料却遭到曹叡的拒绝。曹叡这样做有他的考虑。一,虽然诸葛亮去世,军队内讧,但蜀汉前线军队并未遭受严重损失,如果趁势伐蜀,未必能取胜。二,此时孙权正持续侵扰合肥,如果大举伐蜀,曹魏则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三,更重要的一点是,魏明帝不希望司马懿权位过重。司马懿已经在前线长达4年时间,和驻守西北的部队已经非常熟悉了,如果再让司马懿有所功劳,恐怕难以制衡。所以在235年,曹叡升任司马懿为太尉,把他调离了一线,让他闲一闲。

  二、平定公孙渊。司马懿升任太尉后,并没有就此闲下来。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正在和东吴频送秋波,蠢蠢欲动。237年公孙渊自称燕王,建制百官,公然反叛,曹魏的东北方受到严重威胁。此时曹叡唯一能信任的只有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在238年正月又马不停蹄地率军赶往辽东,征讨公孙渊。经过半年多的征战,司马懿剿灭公孙渊,带着疲劳的将士返回中原。

  三、成为托孤大臣。曹叡接到司马懿的捷报非常高兴,命他直接去西北,继续对付蜀汉。但就在司马懿走到半路的时候,曹叡突然病重,并火速让司马懿会京。司马懿不敢怠慢,马上赶往洛阳。回到洛阳时,已是深夜,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说,曹芳就托付给你和曹爽了,司马懿刚从前线回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托孤大臣。239年正月,曹叡去世,司马懿和曹爽正式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

  成为托孤大臣,司马懿一点都不轻松,他不仅要处理外患,还要和曹爽争斗。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内,司马懿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和曹爽的较量上。249年,司马懿终于一招毙命,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族,控制曹魏宗室,完全掌控了曹魏中央权力,此时的司马懿已经71岁了。

  四、平定王凌之乱。扳倒了曹爽,不代表司马懿这个老头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比司马懿还年长7岁的太尉王凌因不满司马懿专权,于251年正月在淮南发动叛乱。司马懿火速调兵,半年之后平定了王凌。仅仅两个月后,司马懿就去世了,终年73岁。

  所以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一直没有征讨蜀汉,主要是因为太忙了。

  司马懿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终身志向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一统天下。蜀汉诸葛亮虽然厉害,是他军事上最大的敌手,但诸葛亮并不是他政治上最大敌手。恰恰相反,诸葛亮的存在,对他掌控魏国军权,有莫大的好处。因为只有他才有才能克制诸葛亮,诸葛亮存在,魏国君王才会重用他,他才会掌握军政大权。诸葛亮去世了,魏国国内反而可能对他形成威胁。

  所以,诸葛亮去世后,对于司马懿来说,最大的任务不是平蜀,也不是伐吴,而是夺取魏国的军政大权。这时侯机会来了,魏明帝曹叡身体不好,将要去世。去世之前,从辽东将司马懿紧急调回。司马懿去辽东干什么去了?平叛。司马懿升任为太尉,诸葛亮去世后,辽东太守公孙渊反水曹魏,司马懿以太尉的身份率兵征讨公孙渊,用了一年时间将大敌公孙渊彻底消灭,此时曹叡调回司马懿托孤。托孤大臣有两个,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曹真之子曹爽。小皇帝为齐王曹芳。司马懿为何不伐蜀,因为此时他性命都难保,这个曹爽整天与他争权夺势,恨不得将所有权利都揽在手里。司马懿的主要任务,是从曹爽手里夺回真正的军政大权,重整朝纲。但曹爽显然是个草包将军,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高平陵之变,让司马懿将整个曹氏家族几乎一锅端,曹爽集团被夷三族。此时整个曹魏政权全部掌控在司马氏手里,曹操活着时做的三马同槽噩梦竟然成真。

  魏国的国力及政治局势不支持司马懿攻打蜀国,并非敢不敢的问题。

  诸葛亮于魏明帝青龙二年秋天逝世。在此之前,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蜀国国力消耗巨大,魏国也是一样。马上入冬了,秋粮已尽,来年的粮食还没影儿呢,这时候攻打蜀国,找点便宜可以,消灭蜀国基本没有可能,因为粮草不足。

  我们参考下魏明帝本纪,司马懿取辽东之役,魏国计划出兵四万,然而魏国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司马懿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遂以四万人行。这告诉我们,四万人马的补给对于魏国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

  据晋书记载,魏明帝曾问司马懿征伐辽东的时间,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那么就是四万人征伐一年时间,大概为1500万人日。

  我们计算一下,在五丈原蜀军对峙的魏军应该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时间大约百日,合计1500万到2000万人日。

  但是辽东之役时间跨度长,所以后勤供给强度要比五丈原之役小些。经过五丈原之役后,魏国已无力伐蜀。

  所以明帝不许司马懿趁机攻击蜀国是有道理的,当时的魏国府库空虚,民力困乏,以至于无法对蜀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转过年来,青龙三年,魏国关东发生大饥荒,司马懿从关中运大批粮食接济关东,没有了粮食,攻击蜀国当年也没戏了

  据魏明帝本纪记载三年,司马懿迁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寇,司马懿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武都氐王苻双、强端帅其属六千余人来降。关东饥,司马懿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于京师。

  接下来就是司马懿征讨辽东之役,打了溜溜一年。

  等到辽东之役结束,魏明帝驾崩,齐王曹芳继位, 称正始元年,魏国国丧期间,不易出兵。

  二年,吴国攻打魏国,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司马懿请自讨之。司马懿跑南方打架去了

  三年,诸葛恪袭扰魏国。晋书云魏国苦之,司马懿欲自击恪。

  四年司马懿准备好了,去跟诸葛恪斗狠了。据晋书:司马懿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

  五年,司马懿胜利回师。据晋书:春正月,司马懿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

  同年,曹爽伐蜀失败。据三国志: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率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飏与伟争于爽前,伟曰:"飏、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乃引军还。

  六年,无事

  七年,吴国攻打魏国。

  八年,九年曹爽司马懿矛盾激化,司马懿称病不出。

  魏国改元嘉平,元年司马懿政变杀了曹爽

  二年,司马懿病了

  三年,司马懿死了

  所以,诸葛亮逝世后,司马懿基本没有机会攻打蜀国。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敢伐蜀?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10.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有哪十大功劳?论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1.隆重对策。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随机推荐

  1. 梦见狗吃人

    周公解梦梦见狗吃人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狗吃人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放生功德不可思议!

    我已放生两年了,感受许多。记得第一次放生是2011年5月1号,那5月份放生大概3次,计放掉500元左右,那5月是个红5月,整整赚了10万,阿弥陀佛。以后我每月放生2次,生意有但不多。就在4月24日傍晚我办完事回家路上,也许是我放生不够不够多。后来几天也连续接了几个单,没想到4月底我们也赚了人民币陆万,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舍一得万真是让我深有体会,本人文采不好,请见谅,但是是我真实体会,阿弥陀佛!

  3. 诗经——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殽①。①殽(yáo):作动词,吃。果园里面栽满桃,其果可以作佳肴。果园里面有枣树,果实可以填饱肚。诗歌以园中栽种的桃树、枣树起兴,缓缓抒发诗人内心无法释怀的情感。园中的桃、枣,成熟之后,其果实尚能拿来充饥。喜欢诗经、喜欢美文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进行关注哦!

  4. 梦见潜水艇很大

    周公解梦梦见潜水艇很大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潜水艇很大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为什么说袁崇焕是大明对清作战的不二之选?

    >袁崇焕是明代著名将领,也是晚明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但在与后金(清)的战争中,他是举足轻重、可以扭转乾坤的军事统帅。关键是袁崇焕要尝试骑兵集团作战,五部十五营的骑兵独立成军,而不再是步骑混合编组。>到了袁崇焕时期更是如此,大量的逃人到了锦州、东江,后金逃人让袁崇焕非常了解皇太极。后世说袁有狂妄之嫌,其实是信息量充足与军力强大带给他的自信。

  6. 誰才是明朝抗倭第一悍將?此人戰功遠過戚繼光

    一般人說到抗倭,只是知道戚繼光。其實,戚繼光是以裝備了世界最先進武器的朝廷正規軍去打一幫日本浪人和海盜。打贏了很正常。在明朝說起抗倭,真正的第一人不是戚繼光,也不是俞大猷,而是李如松。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如松,估計和他們的戰場有關。戚繼光是在江浙閩粵沿海一帶抗倭,救助的是中國自己的老百姓。自然,百姓們對挽救自己於水火的戚繼光很感激。李如松是抗倭援朝,跑到朝鮮半島上去打日本人,就算是吧倭寇殺光了,對於國

  7. 地藏菩萨不舍一人

    然而,诸佛菩萨的心量,实在不可思议的,佛的妙智虽然不易使人了解,但假如能至诚修持佛法,赞助佛法,则必有十方诸佛菩萨前来拥护您。第二天下午两点,我开始诵地藏经。她的女儿卢碧玉见母亲病危,想起从前曾登记参加‘装地藏菩萨像’,必须缴纳一千元,还有四百元未缴,万一寿命一尽,岂不亏欠佛祖的钱?

  8. 【量剂】的意思是什么?【量剂】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量剂」在《汉语大词典》第14387页第10卷420量剂liàngjì衡量调节。清·姚鼐《复汪进士辉祖书》:「瞻于目,诵于口,而书于手,较其离合而量剂其轻重多寡。」量剂的拼音liàngjì量剂是什么意思★「量剂」在《汉语大词典》第14387页第10卷420量剂liàngjì衡量调节。

  9. 萎靡不振成语故事_成语“萎靡不振”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萎靡不振成语故事_成语“萎靡不振”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又见《宋史·杨时传》: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则事去矣。  北宋时,徽宗皇帝是一个昏庸的家伙。在金兵已经占领了大片北方土地的时候,他还征调大批老百姓...

  10. 口无择言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kǒuwúzéyán【解释】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口无择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