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沈泽明原名德济,笔名成则人、风、罗美等,化名李明扬,青镇人,沈雁冰(茅盾)胞弟。沈家以经营纸店为生,沈泽明的父亲以行医为业,母亲从小生在医学世家,是个知书达礼、贤慧而又富有远见的女性。

沈泽明(1900-1933)原名德济,笔名成则人、风、罗美等,化名李明扬,青镇人(乌镇东栅),沈雁冰(茅盾)胞弟。沈家以经营纸店为生,沈泽明的父亲以行医为业,母亲从小生在医学世家,是个知书达礼、贤慧而又富有远见的女性。在沈泽明的幼年,她常常教导他要做个有志气的人,勉励儿子奋发图强;他的父亲沈永锡,拥护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望儿子沈雁冰、沈泽明将来成为振兴实业的人才,可惜在沈泽明六岁那年,父亲患骨癌逝世,临终前嘱咐他们「 ”不要误解自由、平等”,「 ”要以天下为己任”。之后沈泽明就和胞兄沈雁冰在他母亲的严格管教下,互相砥砺、学文习字。 沈雁冰、沈泽明兄弟合影 1907年春,沈泽明进入国民初等男学读书(前身为立志书院),接受正规的启蒙教育,后又进本镇的植材小学学习,12岁小学毕业后,考入湖州省立第三中学,1917年毕业,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 运动后,受先进思潮影响,与同学张闻天创办《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1919年暑假,沈泽明在家乡乌镇与其胞兄雁冰、表哥卢奉璋,以及曹辛汉等青年组织桐乡青年社,出版《新乡人》杂志,宣传新文学,倡导白话文。 1919年,「 ” ... ”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 ” ... ”时期我国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很少,而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却很多。沈泽明为了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求真理,毅然放弃即将到手的文凭,离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好友张闻天一起辍学,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半工半读。次年1月,回到上海,加入「 ”文学研究会”,会号为45号。不久,由其兄雁冰介绍,与李启汉、邵力子等一起加入 ... 上海发起组,成为党正式成立前的第一批党员。沈泽明的这些政治活动得到了他母亲的支持。当时他母亲就对沈泽明说「 ”你们走的路是对的,如果你们父亲不死,说不定他也会走这条路的”,给沈泽明从事革命工作以极大鼓励。 沈泽明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文坛正遇上复古势力的反扑,于是他一面从事党的工作,一面从事文艺活动。他与新文化战士一起,向封建复古主义进行勇猛斗争,他撰写了许多反击复古势力的文章,以尖锐凌厉的文势,透彻明白的道理,给予复古势力沉重打击。如在《文言白话之争底根本问题及其美丑》一文中,他以深刻而简明的道理阐明了白话的兴起自有它时代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他说:「 ”因为文字是传达国民思想感情的工具,所以必须包含几个要点:一,是与日常生活最密切的;二,是容易为全体国民所了解的;三,是最适宜表现现代的思想和感情的。就这三点看来,文字就有采用日常用语之必要,所以主张废止文言改用白话。”这也体现了沈泽明务实并且不妥协的革命精神。 与此同时,沈泽明投身于革命斗争的实践之中。他担任了 ... 上海地方兼区执行 ... 会执行 ... ,从事工人运动,并在平民女校、上海大学等处担任义务教员,为党培养后备干部作出了贡献。这时,沈泽明与张琴秋相识(桐乡石门镇人,后为著名红军女将领。)1923年底,党为了开展南京地区的党团建设,派沈泽明到南京建业大学任教。他一边教书一边从事党的工作,与当时正在南京美术学校学 ... 张琴秋的来往密切。1925年,沈泽明与张琴秋举行了新式的婚礼。 1925年下半年,根据组织安排,沈泽明夫妇先后与俞秀松、张闻天、伍修权等三百余人分批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回国后,在中央宣传部工作。 1931年1月,沈泽明在 ... 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 ... ,任 ... 中央宣传部 ... 。同年3月,受中央派遣,与妻子张琴秋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先后担任 ... 中央鄂豫皖分局 ... ,鄂豫皖 ... 等职务。在此期间坚持豫皖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敌人的疯狂进攻面前,他领导根据地军民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毅然结束了张国焘所搞的「 ”肃反”运动,挽救了根据地,保护了一批像徐海东同志那样的红军干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长期的艰苦转战,沈泽明身染疟疾,而又因为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1933年11月20日,病逝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年仅33岁。后1963年4月15日,沈泽明遗骨移葬于红安县烈士陵园,董必武题写了墓碑。
本文标签:茅盾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