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许四海的壶来不及做,钱来不及收。几年后,许四海正式拜唐云为师,画画写字,读了不少书。在大师的引导下,许四海...的紫砂壶及紫砂雕塑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评比活动,屡获大奖,享誉海内外。许四海立即与潘家接洽,对方毫不客气地开了三万元。
许四海:江南壶痴,痴心不改
素有“江南壶痴”雅号的许四海,每年都要根据十二地支做一件紫砂生肖雕塑,到今年,正好满一轮。己丑新春,中华老字号恒源祥一举收藏了许四海十二件紫砂生肖雕塑,在上海收藏界传为美谈。几天后,我照例到江桥的百佛园给老许拜年,他兴奋地告诉我,再过一两年,百佛园的基建差不多就搞好了,接下来他要静下心来多做些作品。
喝茶,聊天,赏壶,是朋友到百佛园后的规定节目。这里的环境非常好,光是树木就栽了数千株,四季常青可不是一句空话。但大家急着要观赏的,当然是许四海自己的作品,还有他收藏的那批宝藏。
初试牛刀,用汤匙挖了一把壶
二十年前,宜兴的名家紫砂壶被台湾省商人炒得虚火急蹿,许四海的作品也是他们狂热追寻的目标。我亲眼看到一个台湾省商人闯进许四海的家,掷下一块砖头样厚的钞票掉头就走,就怕他不收。许四海的一把壶被人买走,在虹桥宾馆转个手就赚了好几万。许四海的壶来不及做,钱来不及收。但后来,他突然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这是怎回事呢?
“江南壶痴”的雅号,原是朋友们送给他的,形容许四海对紫砂壶收藏的迷恋和在创作实践上的执著追求。
许四海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紫砂陶艺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四海从广东空军部队转业回上海,在公用事业学校任干部,业余时间就琢磨着做紫砂壶。但紫砂壶这个东西,看上去容易,做起来相当难,有特定工艺流程和一百多件专用工具,无师自通几乎不可能。
他的第一把壶是用汤匙挖出来的,然后拿了这把别出心裁的处女作去请教沪上大画家唐云。唐云是个爱壶人,在几十年的丹青生涯中收藏了许多紫砂壶,包括好几把国宝级的曼生壶。他见到许四海的处女作并没有露出讥讽的神色,而是鼓励他:“中国的科长有千千万万,但出色的紫砂艺人不多,你不要当科长了,就做紫砂壶吧。”
所以说,唐云还是许四海的领路人呢。听了唐云先生的话,许四海留职停薪,去宜兴寻访名家、拜师学艺,并参与了紫砂二厂的创建。几年后,许四海正式拜唐云为师,画画写字,读了不少书。不久师徒俩还合作了一把,由许四海根据唐云设计的图纸做壶,唐云在生坯壶上题诗作画,再请名家镌刻后入窑烧成。这种壶被人誉为“云海壶”,是文化人竞相收藏的宝物。作品完成后,绝大多数都给了唐云,许四海自己只留下一把作为纪念。
在大师的引导下,许四海 ... 的紫砂壶及紫砂雕塑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评比活动,屡获大奖,享誉海内外。
囊中羞涩,脱下毛衣换老壶
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四海在广东空军部队服役时就开始壶具收藏。为了购藏一把前代名家的紫砂壶,常常不惜倾囊而出,节衣缩食。
有一次许四海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一件西晋青瓷虎子的照片,一眼认定是遗世珍宝。这是安徽一个老农在田头掘沟时偶尔发现的,拿回家后洗洗干净自己用了。于是许四海当晚租了一辆车赶到安徽,但那个农民已经卖给了“跑筒子”的古董贩子,于是许四海再折回江苏溧阳,出高价从贩子手里买了下来。
虎子从两汉和魏晋六朝起流行,是常见的随葬品,在民间就是夜间使用的溺器,俗称夜壶。许四海收藏的这件虎子,整体造型就是一头蹲着的老虎,双目炯炯有神,兽体胖肥 ... ,像一只蚕茧,四肢弯曲向前,似乎随时都会一跃而起。上海博物馆的专家看了之后,认为超过了上博的藏品。
还是在当兵时,有一次许四海看到一个地摊上摆着一把旧紫砂壶,壶面上刻着一老翁在树下悠闲地读书煮茶,从印章上判断像是清代雍正朝的遗物。摊主索价五百,许四海掏破口袋还没有这么多钱,情急之下,摘下手表塞到摊主手里。但摊主还是觉得不够,许四海急了,扯开军装脱下太太为他新编织的毛衣往地上一扔,拿起旧壶就走人。
金石为开,大亨壶得偿所愿
当然,许四海最津津乐道的还是镇馆之宝大亨壶的获得。1986年,在宜兴创业的许四海从朋友处得知当地有一户潘姓人家想出手一把邵大亨的旧壶,这把壶原来是邵大亨为潘家先祖特制的,准备当作传家宝传诸子子孙孙的。建国后不久,潘家一位子弟到东北读大学,1957年被莫名其妙地划为右派。此人去东北时带了十几把家传的紫砂壶,准备不测时应急之需,其中就有这把大亨壶。那位潘家后人遭遇不幸后处境困难,把随身带去的一些旧壶陆续换了衣食之物,以度艰难时世。上世纪八十年代落实政策后,此人回故乡时只带回这把劫后余生的大亨壶。此时的潘家已经败落了,为了翻修摇摇欲坠的老宅,决定变卖大亨壶。
许四海立即与潘家接洽,对方毫不客气地开了三万元。当晚,许四海就请来宜兴的上海朋友赶回上海向太太要钱,第二天再返回宜兴。谁想到许四海兴冲冲地再次来到潘家,潘家又悔约了,原来他们想等港台客人来问价,以便卖个高价。可是来了几拨境外客人,都嫌壶价太高,没能成交。而许四海为了得到这把壶,三天两头往潘家跑,嘘寒问暖,送些生活用品,磨蹭了半年,终于如愿以偿。
三十多年栉风沐雨地寻访,使他拥有了几百把从明清宗师到当代巨匠的紫砂壶,加上从仰韶文化到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历朝的各种材质和器形的壶具的拱壁,构成了一部相当完整又蔚为壮观的中国壶具史。十三年前,他将中国第一个私人壶具博物馆建在兴国路上,这个中国唯一的壶具博物馆为色彩斑斓的海派文化添上了一笔瑰丽绚烂的重彩,一时间,海内外参观者如云,报道也如雪片般飞来飞去。但后来因收藏品太多,容纳不下,在嘉定区 ... 的帮助下,他在曹安路上外环线内侧购买了十几亩荒地,一家老小都迁到了江桥镇。
2001年金秋时节,四海壶具博物馆新馆在绿树红花中落成,在这幢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里,几百件珍贵壶具按国家博物馆陈列方式展出。馆厅中央还有一尊唐云先生的半身铜像,许四海天天揩拭铜像,就像向老师汇报成绩。
七八年来,这个博物馆接待了无数陶艺爱好者以及外国游客,许多对陶艺一窍不通的人在此转了一圈后,从此成了紫砂迷。我去拜访老许时,就常常看到一辆大巴士缓慢地驶进来,车门刚开,涌出一群日本老头老太,先在博物馆里参观,然后在作坊里做壶,画壶,等他们玩过无锡、苏州后返回上海,他们做的壶、画的壶也刻好烧好了。捧着留有自己手泽的紫砂壶,一张张脸上写着孩童般的欣喜。有几次,我为他们当过义务讲解员。
2004年6月,四海壶具博物馆在中国收藏家协会、《收藏界*杂志社等主办的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
来源:《收藏界》 2009年第03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