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天下劲弩皆从韩出”这是战国纵横家苏秦对韩国的评价!苏秦还说:韩卒之戟,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他还说:以韩证卒之勇,被坚甲,蹠劲驽,带利剑,以一当百,不足言也。但不幸的是战国七雄,韩国首当其冲,第一个被秦国所灭。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其初都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县),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市)。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魏、赵为诸侯,之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历始1

「 ”天下劲弩皆从韩出”这是战国纵横家苏秦对韩国的评价! 苏秦还说:韩卒之戟,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他还说:以韩证卒之勇,被坚甲,蹠劲驽,带利剑,以一当百,不足言也。 但不幸的是战国七雄,韩国首当其冲,第一个被秦国所灭。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其初都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县),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魏、赵为诸侯,之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历始173年。韩国历经13位君王,其中5位称王,王国历始104年。战国前期,韩国挟晋国之余威,又有新兴国家之活力,一度军力之强大,尤其是兵器制造在当时极为之先进。在中国古代兵器史中,科技含量最高非弩莫属。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国运最短,命运最惨。原因是目光短浅,只顾自身利益,对周边大国犯了一次又一次不可弥补的错误,导致国家越变越小,国力日渐衰落,最终走向灭亡。是所谓:国小而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悔大怜,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秦国「 ”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昭襄王时期,著名的谋士范雎就已经提出了「 ”远交近攻”的基本方针,提到「 ”近”,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韩国了。秦国要向东发展,第一个挡路的就是它东边的邻国韩国。而赵国名将李牧在肥之战以及番吾之战两场著名战争中先后歼灭大约十五万秦军之后,秦国毅然调整了策略,开始把矛头对准相对较弱的韩国。说白了,韩国首先破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与秦国太近了,秦出了函谷关就是韩国,而函谷关又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 韩国「 ”四战之地”的区位 韩国在战国末期是一个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它有着相当明显是地理优势——在战国时期「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其出产的大宝剑更是「 ”陆断牛马,水截鹄雁”,也就是说,韩国的地理资源让它成了七国的武器制造基地。但是地理环境的优越不代表区域位置的优越——韩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小的,并且处于秦国、齐国、楚国、魏国等强国的夹缝之中,邻国之间因为利益关系而爆发 ... 冲突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是在「 ”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期呢?所以,韩国属于「 ”四战之地”,这也导致了「 ”战国战争之多着莫如韩”。其实,这一条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韩国与秦国直接接壤,挡住了秦国向东进军的步伐。 韩国自作孽 韩国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区位,为了生存自然练就了一些技能,比如韩国喜欢「 ”打太极拳”——秦国强大了就倒向秦国,并帮秦国攻打楚国;楚国强大了就倒向楚国,并对秦国指手画脚。当秦国和楚国之间相对和平或者有事忙不过来的时候,韩国就开始发展自己的实力,比如出兵消灭郑国。更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公元前365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的时候,上党使用了一个遗祸不浅的计谋——它没有向秦国投降,反而向赵国投降了,这就引发了著名的「 ”长平之战”,让本来可以续命的赵国遭到了灭顶之灾。当然,这种墙头草的作风让其他六国都有点看不上,韩国向秦国割让了南阳之后,就再也无法抵挡秦国战车东进的步伐了——南阳被秦国当成了 ... 基地! 所以,六国抵抗秦国的过程中,韩国的责任可以说是最大的,毕竟它靠近函谷关这条对秦国来说最重要的关隘。但是与此同时,韩国其危险系数也是最大的,秦国要想向东发展,首先就要清除韩国这个障碍。但是,如果韩国能和另外五国搞好关系,说不定还能继续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只可惜历史无法假设啊!
本文标签:秦国楚国函谷关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