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何以言康熙时期有“笔花斋”,若是不信,笔者有当时“笔花斋”主定制的实物为证。因此,“笔花斋”存在于康熙时期。耿宝昌先生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的堂名款附录中,亦将笔花斋划入康熙一朝。自得之日起,笔者每当鉴赏把玩时,都一再设想,假如真的寻找到“笔花斋”主的旧址所在,我无论如何都会去拜访凭吊的,那里或许确实能读到生花妙笔所流淌的清词丽句,这岂不是得瓷之外的又一快乐事。
何处寻得笔花斋?
妙笔生花这句成语是形容一个人才思敏捷,下笔成章,遣词造句,象花一样优美动人。此语源于五代王元裕《天元开宝遗事》记载:诗仙李白少年时,曾梦见他自己所用的笔头上绽放花朵。自此之后,他文才横溢,诗中丽词佳句涌动如泉,渐至名闻天下。后来人们常用妙笔生花来形容称赞文章写得好,文人墨客无不以文章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为荣耀。康熙时期,甚至有人以“笔花斋”来命名自己的书屋。其用意要么为自己的文笔不凡而自豪,借此斋名而张扬;要么借此斋名鞭策激励自己,志在使自己的诗词文章风采灿烂,成为后人诵读的不朽楷模。何以言康熙时期有“笔花斋”,若是不信,笔者有当时“笔花斋”主定制的实物为证。
请看这只青花浅碗,修胎匀薄,口径宽阔,约20厘米长,5厘米高。釉水细润柔和,白中闪青灰的色泽与鸭蛋壳大致相同,外壁光素无纹,碗内以青花绘饰瘦、漏、皱之状的太湖石,旁边有牡丹一株,长枝顶端盛开着花儿两朵,周围有密叶扶衬。花肥硕,叶丰满。花叶均采用留白技法以增强阴阳向背、浓淡明暗的层次感。另有疏竹三根,高低错落,与牡丹相间。近石旁的牡丹枝上栖落翠鸟一只,似正在扭头向上仰视花朵,其神态风格,颇如八大笔韵。牡丹梢头,丽日悬空,这太阳画得很小,看上去给人的感觉是又高又远。整个画面疏密有致,动静相宜,再现了大自然和谐美丽的一角春光,画面有尽而意境无穷。圈足内有双环四字楷书青花款——“笔花斋制”;笔划刚劲、顿挫有力,横撇竖捺点折勾,笔笔都一丝不苟,足以见出书写者的专著用心。这件浅碗的胎、釉、形、纹都具有康熙朝早期民窑瓷器的各种典型特征,玩藏古瓷的行家里手无不一见即识,异口同声断代是康熙制品无疑。因此,“笔花斋”存在于康熙时期。耿宝昌先生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的堂名款附录中,亦将笔花斋划入康熙一朝。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翠鸟牡丹纹盘
笔者行文前翻阅了不少资料,没有查到有关“笔花斋”更多更具体一点的内容。斋主姓甚名谁?生平作为?皆灰飞烟灭,已难知一二。但依据这只质量不错的且留有“笔花斋”款识的大碗推测,这位笔花斋主起码具备两个方面的优越条件:其一,应是生活在有钱有财的大户人家之中,否则没有经济实力定做自家斋号款识的精美瓷器;其二,应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诗书、通古今的饱学之人,否则,不懂文墨,毫无学识,难以引经据典为自己命名这样一个儒雅的斋号。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康熙时期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开明,经济发展,文化艺术领域自由气氛浓厚,因而才会有大量的寓意丰富的堂名斋号出现。
此碗形体小有残缺,但纹饰款识极耐玩味,比那些完整无损但没有文化艺术内涵的器物更值得珍贵。自得之日起,笔者每当鉴赏把玩时,都一再设想,假如真的寻找到“笔花斋”主的旧址所在,我无论如何都会去拜访凭吊的,那里或许确实能读到生花妙笔所流淌的清词丽句,这岂不是得瓷之外的又一快乐事。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翠鸟牡丹纹盘(另面)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翠鸟牡丹纹盘(细部)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翠鸟牡丹纹盘(底部)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翠鸟牡丹纹盘(底足)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