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炎黄两帝只是传说人物吗?揭秘四千年前的高地龙山双城衰亡史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以炎黄子孙自称,又都熟知上古时代三皇五帝的传说。那么,黄帝真的存在吗?三皇五帝是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只是存在于神话和传说中呢?这些中华上古时代的先祖,到底有没有考古证据进行支持呢? >答案是有的!4000多年前,夏商的英雄传说尚未流传,在晋陕地区崛起的高地龙山已经演绎了数百年兴亡史。高地龙山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与亚洲语言文化系李旻教授定义的,它是包含了太行山脉与河西走廊之间的龙山时代聚落与相关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由陕北以石峁古城为中心的北方石峁文化(又称老虎山文化或新华文化等)和中原以陶寺古城为中心的陶寺文化构成。这两个城市的兴衰起伏成为了上古中国文明的重要脉络,与华夏起源有密切关系。 一、缘起 >公元前2300年,长江下游巨无霸神王之国良渚在洪水与北方敌人的打击中轰然倒塌,长江中游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的城邦集团(可能就是史料中的三苗)也在北方的打击下日渐衰微。中华大地的文明重心在庙底沟文化灭亡近千年之后再次回到了黄河流域。 >▲龙山后期城邑分布(出自《先秦城邑考古》) >陕北从仰韶末期就逐渐走向繁荣,公元前2500年,在今延安芦山峁出现了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的城市,已发现原始宫殿、城墙、玉器、板瓦等,成为陕北一个实力强大的地方政治中心,而这仅仅是陕北文明的先行者。公元前2300年,石峁古城建立。古城初立即已有鲸吞四海之势。其宫殿伫立于70多米高的皇城台上,皇城台底大顶小,顶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底部面积约24万平方米,四围筑有护坡石墙,石墙自下而上逐阶内收,阶阶相叠,形成台阶覆斗状之势。皇城台门址是目前皇城台确认的唯一一处城门遗址自外而内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广场、外瓮城、墩台、内瓮城等,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 >▲皇城台(出自《陕西神木县石峁城址皇城台地点》) >公元前2100年,石峁古城修建了外城墙,古城面积拓展到400万平方米,成为陕北地区当之无愧的霸主。随着石峁的强势崛起,不远处的晋南汾河平原也发生着巨变。 二、亲族 >同样是在公元前2300年,晋南地区从中原庙地沟二期文化中脱颖而出,发展出辉煌的陶寺文化。最初的陶寺古城,仅修建了面积13万平方米的宫殿(曾经认为陶寺早期还存在一个56万平方米的小城,经过进一步发掘已否定该说法),周围是密集的居民区和墓地。考古学家已发掘出多座王级墓地,其中有5座早期王墓。每座墓地均出土了鼍鼓、特磬及彩绘蟠龙陶盘等。证明在公元前2300年,陶寺已进入王权时代。 >▲陶寺墓地(出自《陶寺尧舜的理想国》) >到了公元前2100年,陶寺文化进入中期,正逢西北不远处的石峁政权进入鼎盛时期。而此时的陶寺可能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王权更迭。从目前考古材料看,陶寺中期墓地远离陶寺早期墓地,早、中期王族使用不同的墓地,分属不同的茔域。随葬品组合以及所体现的礼器群也有所变化,如中期大墓崇尚玉器,流行漆器和彩绘陶器。这很可能表明两个王族不是同一个宗族,陶寺城址早期与中期之间政权在不同的宗族或家族之间更迭。石峁扩张之际,陶寺却发生了王权更迭,二者有何关联呢? >▲孙周勇在清理皇城台遗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考古队队长孙周勇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看法“石峁和陶寺,毫无疑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曾经做过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想它们应该是一种血亲关系或者血缘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种血脉关系。”并且他提到:过去有学者提出,石峁文化是陶寺人北上形成的。现在的证据可能更倾向于石峁人向南迁徙,形成了陶寺文化。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可能不是同一种考古学文化,陶寺中晚期最接近石峁文化。“我更倾向于认为陶寺文化根植于北方的石峁,是石峁人向南迁徙的结果。”北方河套地区从老虎山文化开始,到后来的石峁文化,文化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以石峁为代表的人群,由于气候的变化,或者是其他族群的入侵等原因,导致人口向南流动。 >▲石峁遗址出土的陶器及玉器 >值得注意的是陶寺文化在中晚期已经被石峁文化渗入。也就是说公元前2100年,陶寺中期的政权更迭极有可能也是石峁人推动的。但是随着武装夺权而来的并不是对陶寺早期王族的彻底打击,与晚期明火执仗的毁墓相比,中期人显然离早期年代更近,对早期大墓所在更加知情,早中期王族间矛盾尖锐并出现了武力取代,但却未见到中期人捣毁早期大墓的情况。这又印证了陶寺与石峁人群的“血亲关系”,陶寺人群与石峁人群可能是同一族群,而具有石峁背景的陶寺中期政权成立之后,陶寺与石峁也极有可能形成联盟或者臣属关系。随着石峁-陶寺政治集团的出现,从南到中原,北到阴山横跨数省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地龙山呈现出极其繁荣强盛的状态。 >▲皇城台修复示意图(资料图片) >石峁古城在此期间修建了外城墙,仅城墙内就达到了400多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着数十座几十万平方米的地方城镇。而晋南更是成为了史前的“京畿”区域,出现空前规模的人口集中。陶寺遗址墓葬总数在一万座以上,墓地规模显示,陶寺居民总数远远超过当时其他龙山遗址。晋南长约五十公里的汾河谷地之中的这个环崇山聚落群成为龙山社会中人口最稠密的区域。这里发现的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聚落遗址数量超越当时其他地区同等规模遗址的总和,作为都城的陶寺修建了大城,城墙内280万平方米,整个聚落则有430万平方米。不远处还有495.4万平方米的周家庄遗址和200万平方米的方城遗址等规模庞大的城邑。于此同时,长江中游的石家河古城终于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走到了自己的终点,一般认为石家河正是在北方人群的打击下灭亡的。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在良渚之后,二里头之前,中国大地最重要和强大的政治集团已经出现。 >▲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由“丘城台”、内城和外城三座石构城址组成。图为考古发掘后的外城东门影像 三、大崩溃 >2018年石峁古城最重要的发现是三十多件石雕,这些石雕集中出土于皇城台台顶的大台基南护墙墙体的倒塌石块内,有一些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以减地浮雕为主,雕刻内容可分为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中心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这些精美神秘的石雕却可能隐含了高地龙山灭亡,乃至华夏民族来源的重要信息。 >由石构遗迹观察,它们并非是最初的原生堆积。虽然石料整治规整,墙体垒砌得也比较整齐,但带有雕刻画面的石块,它们并没有按应当有的规律出现在墙面上,若干件石雕的排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还有画面倒置现象。由于石雕多表现的是神灵雕像,是应当慎重处置的艺术品,可是却并没有受到敬重,却被随意处置,这说明它们也许是前代的神灵,与石峁主体遗存无干。如此将石雕神面杂置甚至倒置,似乎还表达出一种仇视心态。由此可判断修建大台基的人并非石雕的作者,而且由于对石雕作者信仰的蔑视,可以判断二者不是一个族群。 >由石雕集中出土于大台基可以确定石雕并非来自外地,而是极有可能就是石峁皇城台上原有的建筑(如此精美的石雕不但石峁皇城台之外城区没有发现,从草原到东亚同时期都没有发现过。而且抢夺者也不会千里迢迢搬运笨重的石雕仅仅用来砌墙。由此可判断石雕就是来自皇城台),由于石雕具有强烈的信仰意识,这里暂且将这个建筑称之为“前代神庙”。从层位关系来看,大台基南护墙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通过上面三个条件,可以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石峁遭到了外敌入侵。这个侵略者在夺得石峁城之后,摧毁了先前伫立在皇城台上的神庙。用神庙的石材(包括石雕)建立了自己的宫殿——大台基及上面的建筑群。石峁遭受入侵的另一个表现是石峁东门城防体系的完善。石峁东门属于双台双墙双门塾,是世界城建史中最复杂、控制力最强的设计。也是我国瓮城、马面、角台的先例。有如此强大恢弘的城防体系,就必然有与之对应的攻城手段,而石峁城门的设计极有可能就是基于长期战争的经验。发掘表明石峁东门址分为上下层,经历过重建。而外瓮城石也经过多次修缮,北端石墙内侧还发现了晚期的活动面叠压于散乱的石块之上,因此推测外瓮城在石墙废弃之后进行过重建。考古研究表明石峁东门址的重建正是在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入侵之后。可推断入侵者继续使用并重新修建了破损的城墙和城门。 >▲石峁东门址复原 >前代石峁政权的崩溃并非一个孤立事件,同样在公元前2000年,高地龙山的另一个中心陶寺也遭到了惨烈入侵。其集中表现为城墙被毁,早期和中期王墓被毁。据发掘报告,陶寺遗址明显的毁墓对象均是当时身份地位崇高者,且以王者为最主要对象。毁墓者有意而为,目标明确,目的就是掘坟曝尸。入侵者扫荡了整个晋南,此后陶寺进入到晚期文化。 >▲被牛角贯阴残害的陶寺女人 >石峁和陶寺在公元前2000年的情况如出一辙,特别是针对原统治者信仰的亵渎(石峁具有信仰意义的石雕和玉器被用来砌墙,陶寺祖先墓地被捣毁),这表明入侵者和高地龙山不是一个族群。而侵略者占领广大土地却并没有发展出媲美石峁和陶寺的城市,反而继续使用石峁、陶寺等城市百年以上。笔者推测侵略者文明程度相对要低一些。此次入侵之后,高地龙山衰落,中原的文明星火却在河洛地区点燃。更换了统治者的晋南地区100年后的公元前1900年就消亡了,而石峁则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780年。随着石峁的崩溃,兴盛数百年的高地龙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河洛燃起的文明之火却在此时成为燎原之势,二里头及其之后的偃师城、郑州城共同开启了属于中国信史的夏商周王朝时代。 四、传承 >华夏从何而来?相信读到此处的都会冒出这个疑问。高地龙山兴盛的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2000年正好是中国五帝到夏朝初期。二者有何关系?在与文献比对之后,很多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就是传说中帝尧的都城平阳。陶寺无论在年代、地望还是内涵均符合平阳的说法。而且分子人类学表明陶寺人群Y染色体单倍群均为O3(沿用以前说法)。笔者也认为陶寺属于诸夏人群的重要城址,特别是晋南区域密集的聚落,非常符合史料中五帝时代的描述(尧舜禹均先后定都晋南,晋南堪称名副其实的王畿之地)。 >如果说陶寺属于华夏族群,那与陶寺具有“血亲联系”的石峁呢?下图是笔者根据石峁石雕和后世艺术作品做的比较。从下面四组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石峁石雕无论在动物崇拜还是人物形象上均与后期中华文明有相似之处(三星堆姑且不提)。而且有可能夔龙或者饕餮纹就是起源于石峁。那么从这个角度讲,石峁前代人群或许就是诸夏人群之一。而高地龙山的辉煌也成为后世关于五帝及早夏社会的集体记忆。 >而高地龙山的入侵者是谁,现在还不可知。但是陕西考古研究院有文章认为,龙山时代晚期至夏纪年阶段,河套、陕北及邻近的晋中、晋北以及太行山北端东麓的冀西北地区突现一批齐家文化的遗存或因素。在时间及空间上和入侵事件非常接近。而陕北在石峁之后,发展成为朱开沟文化,此后成为与商周对立的鬼方、犬戎、狄人等势力。笔者猜测狄人正是这批入侵者的后代,由于其中还有大量入侵之后遗留原石峁的先民,后来也融入了入侵者,故古人认为戎狄也是黄帝之后。 >若以此推论,则最符合石峁古城的身份就是史料及神话传说中的幽都,《尚书·尧典》提到: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列子·汤问》提到: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从史料可以看到共工所在的幽都势力非常强,而且符合时间与地理位置。当然,也有认为石峁属于黄帝都城的,目前均无法证实。最后,本文仅是通过现有考古资料所作推测,并非科学结论,望观者勿以此为据传播未经科学证实的观点。 >参考文献: >《“石峁人”或属北狄先民》韩建业 >《河套地区齐家文化遗存的界定及其意义——兼论西部文化东进与北方边地文化的聚合历程》马明志 >《先秦城邑考古》许宏 >《石峁外城东门址和早期城建技术》国庆华; 孙周勇; 邵晶 >《石峁遗址,一座影响深远的史前最大城址》孙周勇 >《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李旻 >《石峁皇城台呈现宫城形制》孙周勇; 邵晶; 邸楠 >《陕西神木县石峁城址皇城台地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发现精美石雕》 考古汇 >《石峁石雕|远古神庙的踪影》 器晤 >《试论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过程》邵晶 >《试析陶寺遗址的“毁墓”现象》高江涛 《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即“不周山”——对石峁遗址的若干考古文化学探想》胡义成; 曾文芳; 赵东 《石峁是华夏族祖先黄帝的居邑》沈长云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秋兰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炎黄两帝只是传说人物吗?揭秘四千年前的高地龙山双城衰亡史的更多相关文章

  1.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4.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5.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6.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7.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8. 郭沫若本是文化名人,为何热衷于挖坟掘墓,梦想是破解秦始皇陵

    早年的郭沫若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称「”孔夫子挂腰刀”,写过很多不错的文集,然而解放后,身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却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开棺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刚开始就遭到了大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主要当时国家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就是挖掘成功,也难以对陵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可是当时反对者人微言轻,加上郭沫若的一意孤行,

  9. 郴州有个位于闹市的帝王园陵,见证郴州历史发展,却少人来游玩

    义帝陵是秦末义帝的陵墓,现位于湖南郴州市最繁华的地方,来郴州市旅行之前不知道郴州有这么一个历史景点,到达郴州后在宾馆打开地图才发现义帝陵就在宾馆的旁边,而义帝陵公交站就在文化路中段西侧的地方,对于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说位置相当好找。

  10.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 ”颜值逆天”的文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拜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赐,每当有文物亮相,都不知会惊艳多少观众的目光。

随机推荐

  1. 拜年祝福语_春节给领导的拜年祝福语_拜年祝福

    拜年祝福语|拜年短信|新春祝福语|新年祝福语|除夕祝福语|春节祝福语以下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祝福语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与借鉴。小编精心推荐:春节给领导的祝福语|春节给客户的祝福语|春节给老板的祝福语|春节给同事的祝福语春节给领导的祝福语1.酒是温的好,菜是热的好,工作是乐的好,钱包是鼓的好,同事是铁的好,上司还是你最好。谢谢领导器重,祝你春节快乐!

  2. 李光耀评中国抗美援朝:最伟大的战略出击

    李光耀说朝鲜战争后,他在英国时腰杆才直了些;日本一军史专家说云山之战的意义不亚于对马海战;一位记者说;72年时大陆GDP还赶不上美国军费多、尼克松为什么过大洋来到长城脚下?>四、重要的是朝鲜战争是立国之战。49年建国,但到朝鲜战争结束,才真正使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立稳了脚跟。>朝鲜战争使西方听到「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更加刺耳!>朝鲜战争是在怎样情况下打的呢?

  3. 梦见妇人头发披肩是什么意思 代表什么 好不好 有什么征兆

    梦见妇人见到龙,表示将会产下贵子。梦见妇人身体...,表示顺应天道吉。梦见和妇人来往接触,表示有鬼物近。梦见看到妇人背影,表示有口舌是非。原版历史新知抱妇人,主有喜事。《历史新知》梦见妇人走,官有事得散。《历史新知》与妇人共坐,大吉。《历史新知》见少女之妇人,凶。《历史新知》强健妇女,官位至。《历史新知》凡男子梦见女人者,主情谊所通,或疾病所侵,或男物耗扰,皆非吉祥之梦。

  4. “苦海无边”是什么意思?人生真有那么多苦吗?

    苦海无边,原是佛教用语,苦海无边指生死轮回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常和“回头是岸”连用。佛法常说“苦海无边”,人生中真的有那么多苦吗?对于人类而言,在行苦之上又遭遇了生老病死等八苦,就是苦苦。世间快乐的事情都是变化的苦,都是有漏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痛苦。那么,到底什么是行苦呢?如果迷惑于轮回的极大诱惑,就会沉溺其中,遭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5. 梦见豆油

    周公解梦梦见豆油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豆油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金刚经持验录:我佛长生之法,持《金刚经》得长寿

    >二、持《金刚经》得长寿>梁天监年间,有位琰法师,十一岁即出家作沙弥,住在长安招提寺。很多人都认为,依佛法的道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最大,如能依法受持,必得长寿。>琰法师依照他们的指示,摒弃万缘,入山虔心受持《金刚经》,日夜不辍。>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名《金刚经》,经文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

  7. 为中考加油的说说 祝明天中考的宝贝们加油!-感人的情话

    .本人要中考爆发六、我说,陈晓恩,中考加油,等我两年,。

  8. 虚云老和尚奇事:祭品旋空

    妙老是老和尚的剃度师,老和尚自从披剃后,就流荡四方,从未奉侍,而且数十年来未通音讯。初十入塔时天坪祭斋百桌,大众诵经,上供毕,念变食真言时,忽一阵旋风,将祭品,旋于空中,灵龛顶一道霞光,直贯塔顶,大众齐心赞叹。这就是老和尚报师恩而妙老显圣的奇事。

  9. 石头和砖头的故事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10. 养心、舒肝、健脾、润肺、藏肾,最有效的 ... 都在这里

    每天睡前1小时做30分钟左右,可强心安神;2、按压肚脐安抚心绪:肚脐有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肚脐5~7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3、枸杞枣仁茶养心:枣仁、枸杞可养心血,五味子可敛心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