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专家点评]宋铜甗另面细部细部解剖图宋铜甗,彭州市青铜器窖藏出土,彭州市博物馆藏,通高76.7厘米,甑口径52.8厘米,鬲腰径24.4厘米。腰部饰一周变形云纹。在末代著录的铜器中,与本器最为接近的是吕大临《考古图》卷二收录的“圆篆”,它可能就是本器仿照的“母本”。但本器的纹饰与“圆篆”全然不同,兽面纹、鸟纹、云雷纹等是将青铜器纹样加以改造而成,乳钉纹虽多,但在这类器物上从未出现过,显然是从其他器类移植而来的。
[专家点评] 宋 铜甗
另面
细部
细部
解剖图
宋铜甗,彭州市青铜器窖藏出土,彭州市博物馆藏,通高76.7厘米,甑口径52.8厘米,鬲腰径24.4厘米。
整体分为上面的甑部和下面的鬲部,可以拆分。甑直口,方唇,两方形附耳;直腹,下部内收。鬲束腰,三袋形足中空成凹槽形;裆部以上有三个云朵状环形耳。口沿下饰一周变形云纹,耳部外侧饰水波纹。甑腹部纹饰分为四层,分别饰方形十字斜线雷纹,螺旋状乳钉纹及12组变形凤鸟纹。腰部饰一周变形云纹。三足上部皆有一半圆形纹饰带,正中是一个类似牛头的兽面纹,周边衬地纹为云纹,中间为圆形云雷纹。
甑是商周时期流行的炊煮器,用来将谷物蒸熟。宋代古器图录中收录的为数不少,但以前在仿古铜器中还没有见过这种器类。本器体形庞大,显然不用于日常陈设,而是祭祀用器;但它已经丧失了实用功能,完全成了一件“摆设”。在末代著录的铜器中,与本器最为接近的是吕大临《考古图》卷二收录的“圆篆”,它可能就是本器仿照的“母本”。但本器的纹饰与“圆篆”全然不同,兽面纹、鸟纹、云雷纹等是将青铜器纹样加以改造而成,乳钉纹虽多,但在这类器物上从未出现过,显然是从其他器类移植而来的。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