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我们不禁要问,长孙无忌之死,到底谁是幕后黑手?646年,辞去三师之职,时年52岁。关陇集团的代表就是国舅长孙无忌、褚遂良,当然还有被废的王皇后。虽然李治心里对于国舅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老臣不太舒服,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还是要维护的。长孙无忌剧照公元653年,长孙无忌审查房遗爱谋反案,无辜的吴王李恪被赐死,江夏王李道宗被流放。当长孙无忌向唐高宗汇报调查结果时,唐高宗泪流满面,还是依照长孙无忌的意思办了李恪等宗亲。

公元659年,一道密奏出现在了唐高宗李治的眼前。看完这道奏章,唐高宗李治的眉头微微一皱。不久,当朝国舅赵国公长孙无忌被削去官爵。流放途中,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一位的长孙无忌被逼 ... ,自缢而死。我们不禁要问,长孙无忌之死,到底谁是幕后黑手? 长孙无忌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 关键信息: 李治(628~683)(649~683在位) 长孙无忌(594~659) 武则天(624~705) 李勣(594~669) 褚遂良(596~658) 王皇后(约628年~655年11月27日) 柳奭(shì)(不详~659年) 韩瑗(606~659) 来济(610~662) 李义府(614~666年) 许敬宗(592~672年) 於志宁(588~665年) 崔义玄(585~656) 袁公瑜(613~685) 显庆(656~661)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凌烟阁功臣第一位。 长孙无忌大事年表: 594年,出生 617年,受唐高祖拜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 ... ,时年23岁 约621年,受唐高祖封上党县公,升迁为比部郎中,时年27岁 626年6月,参与谋划玄武门兵变,时年32岁 约626年6月,受唐高祖任命为太子左庶子 626年8月,受唐太宗任命为左武侯大将军 627年1月,受唐太宗任命为行军总管,时年33岁 约627年2月,改任吏部尚书,受唐太宗封进封齐国公 627年7月,受唐太宗拜为尚书右仆射 627年,受唐太宗改任为开府仪同三司 633年,受唐太宗拜为司空,时年39岁 637年,受唐太宗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时年43岁。 642年,受唐太宗拜为司徒,时年48岁。 约643年1月,位列凌烟阁第一位,时年49岁。 643年4月,参与审讯太子李承干谋反案。 643年4月,受唐太宗任命为太子太师。 645年,代理侍中,随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年51岁。 646年,辞去三师之职,时年52岁。 647年,受唐太宗遥领扬州大都督,时年53岁。 648年,受唐太宗任命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时年54岁。 649年,受唐太宗遗命为辅政大臣,时年55岁。 649年6月,受唐高宗拜为太尉,兼扬州大都督。 653年,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冤 ... 吴王李恪,时年59岁。 655年,坚决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时年61岁。 659年,为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后被逼令 ... ,被抄家,时年65岁。 674年,受唐高宗追复为赵国公,陪葬昭陵。 长孙无忌 剧照 公元649年5月,唐太宗 ... 病危,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来寝宫,唐太宗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任命为辅政大臣,辅佐李治,保卫李唐江山。 帝党、后党、关陇集团、寒门士族 李治继位之初,政治情况比较特殊,主要在于新增了一个势力"后党"。后党,顾名思义就是皇后党。后党自从李治"废王立武"逐步发展壮大,直到最后武则天称帝,后党转变为帝党,但实质上只是后党当政。最后,武则天退位,后党失去"执政党"的地位,后党并没有完全覆灭,所以有了以后的"新后党",即韦后党。此时,后党的代表自然是武后本人。 帝党,指的是忠于李治的势力。帝党,强烈拥护李治的统治,追求至高无上的皇权。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唐朝第三位皇帝。 关陇集团,指的是当初和李渊一起打天下的世家大族。自从李渊晋阳起兵,这些世家大族为李渊的大军提供经济上的资助、保障后勤,换来的就是李唐皇室对这些世家大族的庇护。直白一点,这些世家大族就是有钱的资本家,李渊的大唐就是一个创业公司,世家大族投资大唐,大唐上市了,这些世家大族也就飞黄腾达了。关陇集团的代表就是国舅长孙无忌、褚遂良,当然还有被废的王皇后。 寒门士族,自从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做官的垄断,寒门士族的势力正越来越庞大。寒门出生的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终于能够做官,参与政治博弈。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创立了科举制。 由于刚刚继位不久,帝党的势力自然是比较弱的。后党由于才诞生不久,也不强大。隋文帝于公元621年创立了科举制度,到李治649年登基,科举制度不过才实行了短短二十余年,可想而知,寒门士族的势力并不大。剩下的关陇集团呢?自然是这四者中势力最强的,所以其余三党势必会想方设法削弱关陇集团。如果单独一党难以与关陇集团抗衡,那就三党联手,一起对付关陇集团。于是,自从李治登基那一刻开始,这场巨大的党争就拉开了序幕…… 小打小闹 公元649年6月,刚刚继位的李治才21岁,而辅政大臣长孙无忌已55岁,褚遂良已53岁,李治在他们面前的确太年轻。 年轻的皇帝自然不敢怠慢长孙无忌、褚遂良这样的托孤重臣,给他俩升官是最基本的,政治上对他们言听计从也是应该的。虽然李治心里对于国舅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老臣不太舒服,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还是要维护的。 李治 剧照 但是继位之后,辅政大臣里并没有褚遂良。李治继位后,以赵国公长孙无忌、英国公李勣为辅政大臣,共同主持大计。辅政大臣的变化是不是能说明某些问题呢?可不可以理解为英国公李勣是唐太宗的人,属于帝党呢? 公元650年1月,有一个叫李弘泰的洛阳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结果唐高宗二话没说,直接把他砍了。李弘泰,一介草民,也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渠道直接像皇帝打小报告的,真是一个可怜的倒霉蛋。李弘泰,究竟是谁的人呢?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此时的李治不论是出于对长孙无忌的信任也好,还是出于对长孙无忌的害怕也好,李治这个时候不敢打长孙无忌的主意。 英国公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唐初名将 剧照 继位之初,褚遂良被李治封为河南县公。继位第二年即公元650年,褚遂良又被李治升为河南郡公。但不久,出于不知名的原因,褚遂良又被贬为同州刺史。这里说明一点,虽然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同为托孤大臣,但褚遂良的势力肯定没有长孙无忌大,否则唐高宗也不敢随意贬谪,甚至把褚遂良从辅政大臣的位子踢出去,让英国公李勣来顶替他,这是不是反应出唐高宗某种程度上的叛逆?毕竟褚遂良是唐太宗任命的托孤大臣啊。或者说反应出唐高宗某种程度上的精明、工于心计呢? 三年之后,即653年,褚遂良又被唐高宗召回身边,褚遂良又升官了,而且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从这里可见,褚遂良的政治仕途真的不能和长孙无忌相提并论,当尚书右仆射都是政治巅峰了,而长孙无忌不是33岁就当了唐太宗的尚书右仆射。 褚遂良的仕途起起落落,起是因为背后有关陇集团在支持,落是因为他很可能是李治打压关陇集团的切入点。说简单点,什么都要受制于关陇集团,李治早就对关陇集团深深不满,而自己又不敢正面怼,所以挑个"软柿子"捏,"软柿子"是谁呢?正是褚遂良!先把他从辅政大臣里踢开,发现自己做的有点过分了,再给褚遂良一个县公,缓和一下矛盾。那天又受了关陇集团的气了,又把褚遂良贬谪为同州刺史……可怜的褚遂良大人。 公元653年,唐太宗派长孙无忌审查房遗爱谋反案件,注意没有派褚遂良去,即使他已经被召回朝廷,再次说明褚遂良真的只是一个小人物,至少在唐高宗眼里没有长孙无忌重要。 决裂开战 前面提到,唐高宗继位之初与关陇集团的小打小闹,接下来,唐高宗真的要大刀阔斧地消灭关陇集团了。 长孙无忌 剧照 公元653年,长孙无忌审查房遗爱谋反案,无辜的吴王李恪被赐死,江夏王李道宗被流放。当长孙无忌向唐高宗汇报调查结果时,唐高宗泪流满面,还是依照长孙无忌的意思办了李恪等宗亲。史书上主流观点都认为是长孙无忌害死了李恪等人,其实,笔者以为,长孙无忌清算的某些人正好是唐高宗想对付的,但有些又是唐高宗不愿处置的。所以唐高宗从此对于长孙无忌的不满愈来愈大,因为李治深深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保护。 萧淑妃(?-655年11月27日),唐高宗李治的妃嫔 剧照 自从公元651年,武则天再次入宫,获得了李治的宠爱,后党的势力一步步蔓延。武则天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再加上心狠手辣,很快打败了萧淑妃和王皇后,独自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宠爱,萧淑妃和王皇后的结局怎一个"惨"字了得…… 与其说唐高宗想要废王立武,不如说武则天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人,她不做后宫之主,绝不罢休。于是在公元654年,唐高宗和武则天一同来到长孙无忌的府邸,赏了十大车金宝缯锦,还让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当朝散大夫。在宴会中,唐高宗喝了几杯酒,有些忧愁,继而对长孙无忌说:"国舅啊,朕一直有一心事。王皇后一直未有身孕,朕甚为忧虑啊……"长孙无忌看了看宴席上的其他大臣,什么话也没说,随后说到"陛下,老臣敬你一杯。""爱卿,朕、"长孙无忌连忙说到:"陛下,老臣先干为敬。"唐高宗:"……" 王皇后(约628年—655年11月27日),唐高宗原配皇后。 那天回到寝宫,唐高宗大怒,作为堂堂一国之君,想要贿赂自己的臣子,却被臣子这般羞辱。武则天一边安慰唐高宗,一边添油加醋,"皇上,臣妾以为,这个长孙无忌太大胆了……"武则天自那时起,心中已生一计。 通过武则天与唐高宗的不断谋划,唐高宗认可武则天的看法: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势力太大,严重威胁了皇权,为巩固皇权,必须采取措施。事成之后,武则天可以稳稳的当上后宫之主,李治则可以实现君主集权。 导火索 一天,中书舍人李义府勇敢站了出来支持唐高宗"废王立武",唐高宗和武则天重赏了李义府。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大臣支持"废王立武",比如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有了这些大臣的支持,李治再次有了废后的想法,但还是不敢轻举妄动。长孙无忌的势力之大,这几个大臣不足以与之抗衡。 直到有一天,英国公李勣站了出来。没错,就是那个李治任命的辅政大臣,英国公李勣。李勣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发现李勣的默许态度,顿时觉得心里稳了,坚定了废后的决心。 公元655年10月,唐高宗顶着长孙无忌等人的压力,正式下诏,废王立武。与此同时,倒霉蛋褚遂良被贬谪,任潭州都督。公元657年,褚遂良又被贬谪至更远的桂州。这一年,武后谋划了一起诬告谋反案,褚遂良也被牵连。后来,褚遂良又被贬谪至爱州,最后死在了那里。武后之所以连褚遂良死了也不放过他的后人,是因为当时废后时褚遂良的反对意见最大。由此可见,得罪武则天,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公元657年,武则天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受到了进一步的削弱。 唐高宗和武则天 剧照 自从公元655年开始,与长孙无忌一起反对废后的人一个接一个被贬谪,长孙无忌似乎一直以为唐高宗和武则天不会打自己的主意。还是说长孙无忌本来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大忠臣?或者说长孙无忌的政治意识太欠缺了,所以招致 ... 身之祸?再或者说,长孙无忌自从公元651年就开始编写《唐律疏议》,太投入了以至于不问政事?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终于在公元659年,帝党、后党、寒门士族三党决定联手对付长孙无忌了。 公元659年4月,一场史诗级的历史剧正式上演,武则天是导演,唐高宗是制片人,主演有两个,正面主演还是许敬宗,因为他比较有经验,反面主演是将长孙无忌,因为在唐太宗和武则天眼里,他是目前最大的敌人。配角是於志宁、韩瑗、来济等元老派大臣。 公元659年,唐高宗收到密章: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勾结,图谋造反。唐高宗派许敬宗与辛茂将一同查案。许敬宗一上来就是建议唐高宗先发制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唐高宗再次友情客串,泪流满面,怎么忍心给自己的舅舅判罪?眼泪还没干,马上下诏,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赵国公爵位,抄没家产。长孙无忌流放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们全部被罢官,通通流放岭南。又过了几个月,唐高宗再一次友情出演,命令许敬宗、李勣等人再次审理此案,许敬宗明白了唐高宗的意思。于是,袁公瑜奉许敬宗之命,刚到黔州,直接逼令长孙无忌 ... …… 武则天 剧照 本片最佳男演员许敬宗,最佳男配角唐高宗,本片自从上映以来,获得了帝党、后党、寒门士族等政治团体的一致好评,是一部史诗级的大片…… 武则天:谢谢啦,毕竟我是这部剧的导演……
本文标签:长孙无忌褚遂良唐高宗武则天许敬宗唐朝关陇集团王皇后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