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西夏文西夏文是西夏(1038-1227)建国前夕,公元1036年由开国皇帝李元昊下令,命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西夏文是记录西夏王国主体民族党项羌族语言的,故史称「”番字”或「”番书”。西夏建国后尊为「”国书”,在...公文和民间广泛应用。西夏文是模仿和借用汉字的笔画重新创制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字形笔画繁冗,结构复杂,大部分的字都在十画以上。与汉字比较,基本笔画有汉字的点、横、竖、撤、捺,左拐、右
西夏文 西夏文是西夏(1038-1227)建国前夕,公元1036年由开国皇帝李元昊下令,命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西夏文是记录西夏王国主体民族党项羌族语言的,故史称「 ”番字”或「 ”番书”。西夏建国后尊为「 ”国书”,在 ... 公文和民间广泛应用。西夏文是模仿和借用汉字的笔画重新创制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
字形笔画繁冗,结构复杂,大部分的字都在十画以上。与汉字比较,基本笔画有汉字的点、横、竖、撤、捺,左拐、右提等,而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其中,以斜笔的撇、捺较丰富。西夏文字属汉文字体系,凡认识汉字的人,初看似识,细看又一字不识。
据现有资料,西夏文字有六千多个单字,文字结构有一定规律。西夏文字是一种当时广泛推行使用的文字,西夏历朝皇帝都动用人力物力用西夏文翻译汉文儒家经典和汉、藏文佛教经典。现今传世的西夏文字文献、文物种类有官私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文学历史著作、字典辞书、壁画题记、碑刻、岩画、木简、器物、符牌、印章、钱币文字等等。西夏从宋朝传入印刷术。
西夏文字的抄本、刊本文献,已发现的至少有十数万件以上。西夏文字文献的藏品中已发现数种早期的雕版印刷和泥、木活字印本。迄今发现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的西夏文字文献是一份草书《瓜州审案文书》,署年为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69)。西夏灭亡后,元、明两代都 曾用西夏文刊印佛经和刻石。
现在知道有确切纪年最晚的西夏文字石刻是出土于河北保定市郊寺庙遗址,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的西夏文陀罗尼经《相胜幢》。大约到明朝中叶以后,西夏文字逐渐被世人遗忘。清末甘肃武威学者张澍(1776-1874)于嘉庆九年(1804)在武威城北大云寺封闭的碑亭中发现建于西夏崇宗李乾顺天祐民安五年(1094)西夏文汉文合璧《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一通,西夏文字得以重见天日。20世纪初,中外学者根据有限的资料开始对西夏文字的解读,但进展不大。
1909年黑水城西夏文遗书中发现了西夏人骨勒茂才编纂的西夏文汉文双解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本书以事门分类,每一词分列西夏文、汉译文、西夏文汉字注音、汉译文西夏字注音四项,是供西夏人和 ... 互相学习对方语文而编的学习手册。此书的发现成为解读西夏语文之谜的一把「 ”钥匙”。女真文 女真是历史比较久远的中国北方民族之一,先秦称肃慎,汉至晋日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谓之靺鞨,辽代为避兴宗耶律宗真讳而改称女直。
女真世代繁衍生息在白山黑水之间,辽天庆四年(1114),完颜阿骨打起兵叛辽,次年称帝,国号大金。金朝共历9代,延祚119年,1234年被蒙古所灭。女真古无文字,建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完善制度,强调「 ”凡事欲轶辽世”,开始着手创立自己的文字。史载金朝曾创制女真大、小两种文字。
女真大字是金太祖命完颜希尹、叶鲁等创制的,于天辅三年(1119)颁行;女真小字是金熙宗创制,于天眷元年(1138)颁行,并与大字一起行用。金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沿用契丹字,直到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女真文才得以广泛应用。金朝灭亡后,女真文在东北女真人聚居地继续使用,建于明成金祖永乐十一年(1413)的《奴儿干永宁寺碑》碑阴刻女真文、蒙古文各十五行,证明在立石地点范围内女真文还是通行的文字。现存的女真字是表意文字,是在汉字或契丹字的基础上加减或变笔创制的。
现存女真文资料可分为三类:碑铭、文献和牌印墨迹等。碑铭主要有:《大金得胜陀颂碑》、《女真进士题名碑》、《奥屯良弼诗碑》、《庆源郡女真国书碑》《九峰石壁纪功碑》、《屯良弼饯饮碑》等,其中《奥屯良弼诗碑》为现存唯一一块行书体女真字石刻。现存的金代女真文字书主要有两样残页,「 ”西安碑林女真文书残页”和「 ”列宁格勒藏女真文书残页 女真文献资料比较重要的是明代四夷馆编纂的《女真译语》,解读女真碑刻主要依赖此书。此外还有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正稿载录的「 ”明王慎德,四夷咸宾”八个汉字的女真文译文、「 ”国之诚”银牌、刻有女真文边款的官印等。
满文 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在清代称作「 ”清文”或「 ”国书”。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初无文字,曾使用过契丹字。金太祖时创制了女真大字,金熙宗时又创制了女真小字。
金灭亡后,只有留在东北本土的少数女真人仍用女真文。经元、明两朝,蒙古语言、文字对女真人影响深刻。1599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命额尔德尼、噶盖二人在蒙古字母基础上创制满文并颁行,称「 ”无圈点满文”或「 ”老满文”。但是这种文字在记录满语时仍有困难,尤其是拼写人名、地名时容易出错,所以皇太极于天聪六年(1632)命达海改进。
主要改变了字母写法,在字母旁边加圈加点以区别同形字的读音以及另造译写汉字音的字母。改进后的满文称「 ”有圈点满文”或「 ”新满文”。满文为表音文字,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同一字母在词首、词中、词尾时,写法各不相同。
满文的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等。字母没有大写和小写区别,运笔顺序为自左而右、从上到下竖写。满文有篆字32种,主要使用于玉玺、印信、碑额和钱币。有清一代,用满文写作、翻译了大量书籍。
老满文仅仅使用30余年,所以保存至今的文献不多,最著名的是《满文老档》。此外,还有天聪初年的《国史院档》。《清太祖朝战绩功录》、《大金喇嘛法师宝记》和满文木牌等。新满文的使用几乎与近300年的清代相始终。
其文献包括书写印制的书籍、档案资料;汉文和其他种文字文献的满译本;用满文标注的地图、绘画;用满文或满文与其他文字合璧镌刻的碑刻、钱币、金属器具或木制器具等。满文原著和译著范围很广,数量很大,共有数千部。满文档案内容十分丰富。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收藏了150余万件。
此外,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 ... 等省区和台湾省的档案部门或图书馆,均藏有满文文献。有些满文文献,还流散于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