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美人还需细观赏2008年6月,一把清乾隆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壶以9072万元的价格创下珐琅器的拍卖纪录。各个时代评价美人也有标准,汉代欣赏的是赵飞燕那种身轻如燕、身材曼妙的美女,而到唐代人们喜欢身材较为丰腴的杨玉环式的美人。美人的珍贵之处在于身材的保养,费力费时费成本。宫廷御制与民间作坊的做工是有区别的,宫廷打造的掐丝美人力求精细,无论远看还是近观,都完美得无可挑剔。
美人还需细观赏
2008年6月,一把清乾隆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壶以9072万元的价格创下珐琅器的拍卖纪录。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珐琅器均创出拍卖佳绩,清乾隆“御制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一对以115呖港元拍出,清乾隆“御制铜胎掐丝珐琅海水云龙图八方瓶”以700万港元价格成交。这个拍卖结果证明,掐丝珐琅器越来越被市场所认可,同时成为继瓷器、书画后又一古代藏品收藏热点。但古玩市场鱼龙混杂,到处布满陷阱,工艺品市场上充斥着粗制滥造的珐琅器,也同样不乏技艺高超的高仿珐琅器。如何辨识珐琅器,成为古玩收藏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辨别掐丝珐琅器的真伪,当然要了解掐丝珐琅器的 ... 工艺,通俗地讲,掐丝珐琅器是在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细细描绘图案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金属主要是铜,也有用金或银的),焊或者黏合在纹样轮廓线上,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过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 ... 过程后而成。这就如普通女人打造成摇曳生姿的美人的神奇过程,设计师最初先要量身打造,比如她的脸蛋适合什么样的发型,比如她的身材适合什么颜色的服装款式。在心里有个成熟的方案后,设计师从发型、眉毛、眼睛、嘴唇开始精雕细琢,然后根据环肥燕瘦选择服饰,或成熟妩媚、或活泼可爱、或稳重大方……这一切设计好后,设计师会从头至尾再次细细妆点,扑点淡粉、补点腮红、搭配首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般似的各式美人如魔术般通过设计师的手“变”出。而各式掐丝珐琅器正如打造成功后的美人,当然,美人还需细观赏。
特征:曼妙的身材
我们欣赏美人,第一印象看重的是外表,如身材、脸蛋。各个时代评价美人也有标准,汉代欣赏的是赵飞燕那种身轻如燕、身材曼妙的美女,而到唐代人们喜欢身材较为丰腴的杨玉环式的美人。掐丝珐琅器也是同理,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有纪年款识的明代掐丝珐琅器,仅见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号。四个时期的器型与艺术特征都比较明显,也就是说人们的喜好各不同,早期更多地偏向于供妇人闺阁中用的花瓶,盒、盏、香炉之类;宣德时有直颈瓶、长方盘、圆盒等器;万历时期有熏炉、盘,祭祀供器烛台、净瓶等器。可以看出,当时皇宫贵族对掐丝珐琅这些美人的身材脸蛋都有自己的喜好,因而设计出了各类型的美人。
清代掐丝珐琅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上,结合西洋画珐琅 ... 工艺,并有所创新,这时期出现了混血美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在官廷中广聘西方的传教士、建筑师、艺术家等任职,并醉心于西方的珐琅器,主张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清康熙时期由西方传教士将画珐琅(法国始创)礼品进献给朝廷,并传授西方的画珐琅工艺。清初内廷武英殿设“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与养心殿“造办处”合并。然而,人们更多的还是关注纯正的掐丝美人,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分为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掐丝比明代细密均匀,釉色虽然难以超过明代,但胎骨厚重坚实,器型以杯、碗、盒、盘、炉等小型器为主,似乎透射出健康稳重大方且骨骼匀称的美人成为当时时人的喜好。乾隆时期人们的口味从小家碧玉转为雍荣华贵、淡妆浓抹的贵妇人,掐丝珐琅器 ... 这时期繁荣,做工超过了明代。品种除炉、盒、盘、文房等器外,并出现宫廷陈设的桌椅、床榻,屏风等大型器皿。清乾隆掐丝珐琅缠技莲纹胆式瓶当时也较受推崇,瓶悬胆式,长颈上收,圈足外撇,天地镶铜鎏金,平身以红、黄、绿、粉红等珐琅色勾勒缠枝莲花,天蓝珐琅釉为地,平底铜鎏金并阴刻“乾隆年制”楷书款和“坚”字款。此为三式之一(炉、瓶、盒意为三式)。道光时期精雕细琢、华贵大方的美妇人仍是这个时期的流行,珐琅器用黄、红、粉红做地色,做工精良、富丽华贵。
美人的珍贵之处在于身材的保养,费力费时费成本。明清时期宫廷御制珐琅器制造工艺极为复杂,生产成本高,所以开始的很长时间里掐丝珐琅主要在宫廷中 ... ,供皇帝及皇宫享用。也有少量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大臣,民间很少流传。目前我们在市场上多见的珐琅器专家认为,大多为清末、民国时期民间私家作坊 ... 的珐琅器。宫廷御制与民间作坊的做工是有区别的,宫廷打造的掐丝美人力求精细,无论远看还是近观,都完美得无可挑剔。而民间的,远远看去堪称美人,但是近看就相对粗糙了些,真应了那句“远观不可亵玩焉”。即便是同为宫内廷 ... 出来的掐丝美人,不同时期的身材和脸蛋也不相同,如造型、图案式样,施釉色彩、款识等,在各个时期因着人们的喜好都有着微妙的变化。
胎质:红铜色的肌肤
掐丝珐琅的胎质犹如美人的肌肤,掐丝珐琅器的胎质以铜胎为主,也有金胎、瓷胎等。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锻打铜胎,其工艺是先用陶泥塑出其型,分体翻制出各部位陶范,以陶范再翻铸成低熔点台金铅锡凹凸套模。古人是籽熟铜锤打成相应厚的铜叶子,现代人是采用熟铜板烧红退火,将其夹在铅锡合金凸凹模具中,冲压出来。再将分体的冲压件烧焊为一体,打磨焊缝成胎形,我们称为锻打铜胎。另一种铜胎是錾胎,铜胎由铸造烧焊成型的,而后胎内烫松香胶固定,减地起线法錾刻图案花纹,再点蓝、烧蓝、磨光、镀金。还有一种很少见的制胎 ... ,即失蜡铸造法,原理很简单,就是逆向思维——如果铜胎很复杂,做模翻范很困难,那么就先用蜂蜡一类的虫蜡,做出一个与计划铸造出的铜胎一模一样的蜡样,由于蜡很软,可以雕琢得很精细;蜡样加工满意后,再在蜡样外面一遍遍涂细细的泥浆,慢慢地,蜡样便被严实地包裹住了,这层厚厚的泥也就成为了外范。待整个外范晾干了以后,便可将铜液通过注口倾泻到范中,随着高温铜液的注入,弥台在泥范中的蜡模便迅速融化,化为一缕青烟消失了,铜液则占据了蜡模的空间。冷却之后,去掉外范,与蜡模一模一样的铜胎就诞生了。这样做的缺陷是器内残留有灰或砖红泥范。
犹如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美人的标准是肌肤似雪,而今,审美标准多重化,麦色的或者咖啡色的肌肤也成了评价美人的标准,但是我们也要看这种肌肤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刻意造成的,这其中有本质的区别。明代时期的掐丝珐琅器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中晚期日趋减薄。清代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民国时期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为此,专家提醒,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珐琅器如果是锻打铜胎,则能达到胎薄体轻,须要小心对待;如遇是铸胎器,胎体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伪。一件清乾隆錾胎珐琅蕉叶纹花觚,觚为圆形,撇口,通体作铜鎏金四出脊,共分三层。觚胎壁厚重,成型规矩,錾工精致,金色凝重璨然,为乾隆时期仿古佳器,另内配有旧紫铜胆,似可盛水用以案头插花之用。
画面、包浆:多彩艳丽的服饰
服饰搭配的巧妙与否也成为评判美人的标准之一。联系到掐丝珐琅器上,就是指珐琅的画面与包浆。掐丝珐琅工艺自元末明初引进中原之后,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期。其中以明代的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而大绿一色,其透亮则更比他色更为厉害。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像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均有沙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发磁,因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时已经不再见到了。所以它的丝胎多是红铜,它的镀金也是火镀。乾隆所制的,以黄白两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较为相似,而后来仿制的掐丝珐琅,多是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时的干黄色明显不同。乾隆的白色最难仿制,其一是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须用六品顶珠制成,然而顶珠不易得到;其二是因为这种白色特别自而且干,后来的作料家虽然也发明了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 ... ,器物容易毁坏。
明清两代的掐丝美人在服饰图案上煞费心力,经历了一个由简练到繁缛的过程。以缠枝莲纹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叶、枝蔓伸展坚强有力,全部单线勾勒图案线条。枝叶呈串联状,并点缀数朵盛开的花朵,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开始以双线勾勒轮廓线,布局趋于繁缛,但仍保留某些早期余韵。缠枝莲的花瓣趋于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到了乾隆年间,掐丝珐琅器纹饰则向更加稠密繁复发展,增加了双勾法表现技法,掐丝更加粗细均匀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与收藏价值,堪称掐丝珐琅器的断代之作,这种华丽繁复、曲线流畅的美服穿在掐丝美人身上,何愁不成为焦点?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足炉,此器物由乾隆时期清官养心殿造办处所造,器口、耳、足尖为铜鎏金。炉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腹部饰掐丝珐琅缠枝莲花图案,花瓣以红、绿、黄、白等多种珐琅釉装饰,绚丽异常,口沿下与三乳足上部饰宝蓝色如意云头纹,炉底饰彩色朵梅纹,正中嵌一鎏金铜片上阴刻“乾隆年制”楷书款和“颇”字款。
掐丝珐琅在 ... 完成后,釉面有强烈的釉光感,但是经过了百年的岁月,受到空气的氧化、辐射、灰尘等污染以及人为擦洗,加之终日爱不释手地把玩,珐琅器釉面光泽会逐渐变旧失亮,口积月累形成的皮壳,我们称之为包浆。有年头的珐琅器都历经数百年沧桑,民国至今的珐琅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釉面的旧色是由空气中的微尘和腐蚀物侵蚀及氧化作用,逐渐自然形成的。明代器物镀金较薄,常有磨脱现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镀金厚重,镀金技术远远胜于明代,至今器物的镀金仍光彩照人。
所以,珐琅的服饰即包浆,也成为评判真假美人的标准。新作珐琅器的釉面新光多用细砂纸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贼光,再用酸与高锰酸钾、松香水等或其他混台溶液强化咬蚀处理。高仿器与老珐琅器不同在于:一看老光是否自然,新作的掐丝珐琅光不正,因为化学药物与釉面蚀新反应是速成的,色泽不自然,用棉球蘸酒精、丙酮类溶剂易擦除,露出新釉光;二看包浆是否一体,新作掐丝珐琅包浆不均匀,同一部位有明显的深浅不一,这是因为药物刷涂不均所致;三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新作的手摸起来生涩,有的故意在耳、足等嵌物接缝处,残留污垢,特别是脏垢,如果用指甲即可抠下。
当然,我们还可通过美人服饰的颜色,即珐琅料辨别真伪。伪制者多数不用昂贵的珐琅,而用另外的彩料代替。伪制的 ... 一般是这样的:先制好铜器,再用铜丝做花纹,填人颜色后用火烧。最后用作旧 ... 做成出土旧物的样子。颜色的配料一般是多种颜色混在一起。如蓝色,即用银蓝、硬蓝、硬绿、银蓝与黑色泡制;浅绿,则用银蓝、银绿、蛋清黄研成面粉,再将硬黄碎成黄米一样和于其中便可以了。烧成后,再镀金,或用电镀再用火镀的办法,也可镀完后再作打磨,看上去就像划伤了表面的金质一样,或不镀金也可以。至于磨光,用细石不用炭。这些过程做完后,抹上层杏干粥,使其生锈。经过几十天后,将浮锈抹去,再用油脂擦拭表面,其颜色光润便与旧者没有差别了。然而,仿品毕竟是仿品,由于配方的缘故,有些珐琅料的颜色也是很难仿到位的,比如浅湖蓝色,或是掺以30%黄金作为呈色剂的金粉色。
款识:不能说的秘密
如西施、王昭君,又如貂禅、杨玉环,我们所能看到的他们的美不仅在于曼妙的身材、吹弹可破的似雪肌肤,集最美丽的服饰,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有着自己的保养秘诀,这就是她们作为美人的不二法宝,好比我们说的掐丝珐琅器的款识,款识成为其注册商标。现存的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除宣德款识外,目前明代仅见到的官方纪年款识只有景泰、嘉靖、万历三朝,如遇到有其他纪年如成化、弘治年制的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明景泰款因为伪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咀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太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太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 ... 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如山东某博物馆所藏的一蹄足圆鼎形珐琅香炉,内施浅蓝色釉,腹底中心白地蓝色双方框内蓝色“雍正年制”竖双行楷书款;又如某皇家寺庙陈设的珐琅五供,其中双盘连座式烛台,底沿蓝色双龙纹长方框内施红色“雍正年制”横单行楷款;还有山东某博物馆馆藏的一套银质錾胎珐琅五供炉3件。其一与商代青铜鼎相似,器胎浮雕出精美的祥云与八宝纹饰,施以蓝色珐琅料为地,口沿处有“大清乾隆年敬造”阳文楷书珐琅款。另两件似商代的觚形器。整个器身雕錾祥云纹填以蓝色珐琅地,上口呈喇叭状雕錾八宝纹,口沿处有“太清乾隆年敬造”阳文楷书款。烛台2件,由烛柱、灯盘及烛座三部分组成。器身以蓝色珐琅为地,浮雕云纹、宝杆和八宝纹,烛盘口沿外有“大清乾隆年敬造”阳文楷书珐琅款。
来源:《艺术市场》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